人行量化貨幣政策 造成動盪不絕

人民銀行在本星期一正式調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造成的市場波動至今餘波未了。由於昨天發行一批一年期央票的息率上升,令市場聯想到短期內或會加息,導致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繼續抽高,隔夜回購利率再漲近四分之一厘,十四天回購利率更急升近一厘,反映資金異常緊張。市場亦傳出有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出現資金短缺,需要央行進行定向逆回購,變相獲注入數以百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周轉。內地資金市場顯然已變得風聲鶴唳。

資金極度緊張,市場歸咎是人行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半個百分點,銀行又要多上繳三千八百億元人民幣,變相把這大筆資金凍結起來。此外,六月底的半年結臨近,迫使金融機構搶資金,做靚盤數交給監管機構過目。以上種種均是事實,但只是結果而非原因,歸根究柢,是人行貨幣政策的取向,令資金市場注定動盪不絕。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一般可概括為兩大類型,分別是「數量型」及「價格型」。價格型政策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就是由央行決定官方目標利率,即是資金成本的價格,讓市場自行調節資金需求,央行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來注資或抽資,讓利率不致偏離目標。至於數量型政策則剛好相反,由央行決定向市場注入資金的數量,資金成本或利率由市場自行決定,由於實際資金需求存在很多變數,央行很難精準回應,市場利率必定較波動,難以控制在目標範圍內。

很多人或許以為,美國聯儲局近幾年推出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一種創新手段,其實中國的人民銀行經常利用數量型手段例如存備率、貸款指標等,時而寬鬆,時而緊縮,做得比聯儲局更全面,早已是量化貨幣政策的「老手」。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主要央行一般是在利率減無可減,價格型手段用盡之後才使用量化手段,怕的就是資金量難以準確計算,以致利率難以控制,這正是內地經常面對的困局。

內地市場利率經常大波動,資金全線緊張,負面影響絕對不能忽視。道理很簡單,利率代表資金成本,當這項如此重要的成本變得難以預計,試問銀行怎樣調配長短期資金?企業怎樣做生意?投資者怎樣衡量一項資產的回報是高是低?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結果不難想像,要不是經常囤積大量資金以備不時之需,要不就是撲水無門、利息貴一貴都要借。

人行真的不想加息嗎?看來未必。市場認為昨天發行的一年期央票息率上升,是即將加息的訊號,姑勿論孰真孰假,至少反映人行認同加息的必要。可惜,量化貨幣政策積重難返,數量型與價格型手段本身有內在矛盾,加上過去幾年向市場注入天量流動性,市場利率更難駕馭,撥亂反正談何容易!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