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黑箱作業」的場外交易平台,不但剝削公眾投資者「知情權」,而且某程度上擾亂交易市場秩序,令不少交易所受影響及挑戰,當中紐約泛歐交易所便受「黑池」及「快閃」等交易平台影響,致市佔率由八成多銳降至兩成多,最終導致該所要尋求與德國交易所合併求存,弄致控權變相落入後者手上。
除紐約泛歐交易所陷入上述困境外,國際金融市場各方面的變化,尤其是亞洲地區包括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崛起,同樣給紐約泛歐交易所帶來衝擊及威脅,令人頓感這素來居於全球領導性地位,執金融市場牛耳的交易市場風光不再,其中最明顯的例子,而且令美國政界與金融界頗感擔心的,便是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數目一再萎縮,與亞洲地區的市場背道而馳。
早前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現時美股市場上市企業總數,相對一九九七年最高峰時期,數目竟然大幅減少43%,但是同期美國以外其他市場,卻相對增加逾倍;自二○○○年開始,美國市場新上市企業數目,每年平均僅156家,較九十年代減少71%,但相反其他市場包括香港,中國及印度等,在同期新上市公司數目,卻比美股市場多了八倍以上,難怪美國各界都憂心忡忡,大感不是味兒。
該報告認為,企業間相互購併,是上市公司數目減少的原因之一,但出現四成以上減幅,以及令新股上市數目大減七成的主因,是由於外地上市費一般比較便宜,這因素導致近年只有不到15%的新興企業,會選擇到美股市場掛牌,與30多年前的九成以上,不可同日而語。難怪紐約泛歐交易所行政總裁慨嘆,美股市場新股上市的盛世時代已成明日黃花。
據了解,調查報告所指「上市費用」,其實不單純是指企業上市的第一筆使費,而是指持續上市包括合規、季度審計等經常性費用支出,實際構成上市企業一項沉重財務負擔,罪魁禍首便是套諸上市企業頭上的所謂Sarbanes-Oxley法案。眼見美股在環球市場的領導地位江河日下,最近已有規管單位及政客呼籲,就上述條例對小型上市企業適度放寬,然而,這或許已為時太晚,難以力挽狂瀾了。原因是近日有報道指出,愈來愈多在美股上市的新興國企業,尤以中國企業為主,基於飽受偏高上市成本,以及動輒面對訴訟風險等困擾,正在積極考慮撤離美股市場,改在本港市場掛牌。倘若這風氣成了趨勢,得益者是本港市場,但美股市場的情況則勢必更加受到衝擊,要挽回局面便難上加難了。(作者為持牌註冊人士,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僑豐金融集團副主席 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