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安全無保證 中美對話得個吉

中美第三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曲終人散,雙方照例說成果豐碩,明眼人皆看得出只是門面工夫而已。在這次對話舉行前,要求美國進一步開放市場讓中資企業投資,以及確保中國手上美元資產投資安全等議題,曾經鬧得熱烘烘,對話後發表的聲明卻少有提及,毫無疑問是避重就輕。難怪負責為外儲分散投資的中投公司,預告在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結束後,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可能有虧損。

中投旗下的中投國際香港董事長劉遵義,昨天在北京出席「主權財富基金國際論壇」時預期,量化寬鬆結束後,利率應會上升,若持有美國長期國債,可能會有一些損失。不過,他要為外儲投資負責,亦明知中國目前持有過萬億美元美債,怎可能大肆唱淡,唯有拋出一句只要「購買力」得以保存,投資便屬安全。似是而非的講法,更加顯出中國外儲無法走出以美元資產為主的困局。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要求美國保證投資安全是有理由的,催促美國公平對待中資在當地投資,則是讓美元資產多元化,減少美債比重的變通方法,藉着高層對話拿來討論亦屬合理。中國提出外儲投資多元化已有一段長時間,試圖減少對美元資產的依賴,例如在國際市場大舉購買黃金、石油、原材料等商品,可惜愈買愈貴,未能有效對沖美元貶值,還帶來輸入型通脹,得不償失。

因此中國外儲以美元資產為主,在一段長時間內,恐怕是改變不了的事實,能夠做的就是分散於不同資產類別,在美國進行直接股權投資是出路之一,只要把外儲用掉,無論是中投直接出手,抑或中資企業代勞都無所謂。試想想,當通脹上升,企業的名義收入便會增加,提升回報;當美元貶值,企業的海外收益會跟着水漲船高,真是一舉兩得。對沖美元貶值及通脹,反而揸重美債,既怕息升,又怕貶值,長遠還要擔心美國無錢還。

不過,中國必須得到美國配合,公平對待中資企業投資申請,掃除市場准入障礙等,至今明顯未取得實質承諾,否則必定在對話後大講特講。事實上,剛結束的第三輪對話,在保證投資安全方面可說毫無成果,相比於去年還有一些非正式承諾,明顯倒退了。

中國希望以外儲直接或間接投資美國企業,讓資產多元化,可惜此路不通,手上的美元只能繼續用來買美債。這便不難解釋為何內地近期出現一些論調,認為只要購買力得以保存,只要不發生實際兌換,便不會有投資損失,這樣未免自欺欺人。國際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在公布業績時,必須把金融資產按當時的市場公允值定價,再計算企業的實際盈虧,難道中國的外儲投資有例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