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市之五礦資源,收購澳洲銅礦公司Equinox遭到「截胡」,更慘遭市場洗倉。這次收購失敗原因,是出價不及對手,但中國企業多次大型收購鎩羽而歸,除了保護主義作祟之外,中國企業向外闖敗績塗地,亦不乏值得檢討的地方。
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屢敗屢戰,遠的是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失敗,即使在金融海嘯之後,中鋁集團全面收購力拓,遭必和必拓狙擊,五礦集團收購OZ Mineral不遂,OZ Mineral後遭澳洲政府阻撓後拆散出售。○九年全球資產價格大賤賣,尚且困阻重重,如今礦產有價之日,中國礦企「走出去」,更慨嘆金錢不能勝政治。「恐華症」在全球流行感染,中國擁有龐大的財力和人力,下一步覬覦操控資源和技術,但內企愈是想要,其他國家愈是刁難。
眼見中國求資源若渴,海外「吊高來賣」是常見的事。不過即使中資願意付出高溢價,收購仍是不斷碰壁,以這次五礦資源欲收購Equinox為例,其提出之收購價已較對方股價溢價百分之二十三,但突然殺出個程咬金,Barrick的收購價再高出百分之十六。中資受到針對屢見不鮮,但保護主義並非單向,若不健忘,可樂提出高價收購匯源,星航欲入股當時財困的東航,也不是遭到民間強烈反對而告吹嗎?
中國富商狂掃名牌、奢侈品、藝術品所向披靡,但收購資源便不斷碰釘,「國家安全」一句勝萬金,使中國不得不向窮國打主意,甚至對政治敏感的緬甸和蘇丹作利益交易。不過,即使窮國政府得到了好處,當地人民對內企卻沒有好感,中國企業就算聘用低技術勞工亦以中國工人為優先,事事利益盡享,對當地經濟發展未發揮帶動效益,也難札根立足。
在九十年代,日本企業亦挾着龐大資本四出收購,但同時帶來不諳當地文化之日本人擔任管理人員,始終不能在當地札根。今天的日本企業學乖了,但中國企業仍停留在舊思維︱︱有錢便是老闆,過往西方投資者在中國「發展」帶來的禍害,如今在中國向第三世界奮進中恐防重演,為賺取最大利益不惜破壞自然環境,換來掠奪資源之惡名。
就算大慈善家掏出大量現金四出派錢,人家也未必感激流涕,只落得暴發戶財大氣粗的批評。現今之投資智慧,在「全球化」之餘,亦要着重「在地化」,賺錢要講求社會責任,與當地政府和人民加強溝通技巧,才能達至雙贏、有利持續發展的目的。
中國三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打算作對外分散投資,有消息稱,中投將再獲注資二千億美元,再加上香港金融市場的槓桿效應,在彈藥充足之下,應無往而不利,但投資亦要講求兩情相悅,中國要向外闖,需要學習的本事還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