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幣新股掀序幕 成敗得失莫判錯

本港首隻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今日開始招股,各證券行和銀行對此均顯得雀躍萬分,無論是預留資金予投資者借孖展、計算借貸利率或收取手續費用等,態度都頗進取,似乎業界都認定人民幣計價證券上市,是本港股市發展的新里程碑,不敢掉以輕心。

至於投資者對這隻新股的認購反應,則有待分曉。市場一般的估計是頗為樂觀,相信會掀起熱潮。由於物以罕為貴,再加上市場憧憬人民幣升值的潛力未完,投資者將平穩的房託基金當作炒股追捧,大炒特炒一番,並非不可能。

如果因為出現大幅超額認購,可以視為市場對這類人民幣證券產品的潛在需求,只要市場有胃口,同一類型的投資產品稍後將會一窩蜂出場。若新股上市後的股價表現堅穩,中介機構以及投資者對接踵而來的人民幣計價新股,應可保持較大的參與意欲。

不過,若僅以認購成績以及上市後的股價走勢,作為判斷人民幣計價證券來港上市的成敗,恐怕失諸偏頗。平情而論,首隻人民幣計價新股性質上是房地產信託基金,論盈利增長是平穩有餘,爆炸力不足,並非短期內賺大錢的工具。事實上,人民幣計價證券來港上市是新事物,選擇以投機味道較輕的房託基金而不是一般的企業,減少炒賣味道,有一定的考慮。

對於人民幣計價證券上市是否成功,大家應該關注的重點,是與此有關的整個市場機制,例如交收、結算、匯兌等是否正常操作、過程順暢,畢竟股份以人民幣計價,但交收則牽涉港元,而且個人兌換人民幣仍受每日二萬元的上限掣肘,對交易所、中介機構以及投資者引起若干程度的不便,應該在可以理解的範圍,各方應致力於在現有的條件下,將不便減至最低,並且避免出現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此外,本港人民幣存量稍嫌不足,或多或少會限制人民幣計價新股在港股的發展速度。本港的人民幣存款近年發展雖然加快,至今年二月底止,存款規模已高逾四千億元人民幣,但根據中銀香港的推算,本港人民幣資金池至少要達到五千億元,才初步具備推出人民幣新股的條件;而人民幣存款規模要增至一萬五千億左右,才可實現較具規模的發展,投資者應保持一定的耐性。

更大的問題,是要加快建立完善的人民幣回流機制,否則企業在境外籌得人民幣資金,卻苦無出路,也不能回流內地融資業務發展,變成得錢無所用,日後來港招股的熱情肯定會迅速冷卻。不過,建立人民幣回流機制涉及的問題非常繁多,而且與內地的金融安全問題息息相關,不容易在短期內取得解決方案。本港和內地的監管機構有需要加強溝通和合作,以免人民幣計價證券在港打響第一炮後青黃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