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日返工都唔知自己將會做乜。」如果員工這樣說,或許會把老闆嚇個半死,但出自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亞洲)大中華區總監張偉(David)口中則不然,他笑稱每日處理突發事件,而且日日新鮮,甚具挑戰性。他更深感一個人的力量做不完所有事,成功與否是一個團隊的共同結果。
David認為:「在甚麼時候分工、分給甚麼人,何時該管、何時該放手,都是管理學問。因為每個人的想法、情緒、理想都不同,如何誘發他們的潛能,是一門藝術。」他視之為永無止境的學習,希望在每個同事身上學習他們的長處。
在職業生涯上,David原來並非一帆風順。「我在YouTube看到那個找尋200份工仍失敗的碩士生的片段,自己也頗大感觸,因為我也試過找了九個月仍未找到工作,當時挫敗感真的很大!覺得自己在浪費青春!」
一九九一年,David剛從澳洲回港,經歷了一段失業低潮,直至毛遂自薦到滙豐銀行應徵。與一般面試不同,那外籍面試官很認真地聆聽他所說的每句話,更抄錄了整整3頁紙,令David非常詫異。「我當時只是個有兩年經驗的junior(初級職員),又不是甚麼大人物,對方卻願意花時間了解我,令我很感動,所以我至今仍記得那面試官的名字。」他說。
這次經驗令David深深明白到「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假如他們當初沒有聘用我,也會因此多了個客人,因為我對該公司的印象已經很好,正如一家公司的員工有成千上萬,你接觸到的幾個人卻代表了你對整家公司的印象。」一次面試,不知不覺影響了他,無論在待人接物,甚至聘請新人時,也謹記要待人以誠、認真看待每件事情。
最後外籍面試官認為,David與人溝通技巧不錯,將他編到trustee(信託人)部門負責銷售,他坦言,當時還要查字典才知道何謂trustee,但卻令他踏出了事業的第一步。
David在其後的十多年間,由做機構客戶、到零售客戶、變成後來兩者兼顧;管過香港業務,管過台灣業務,後來管理整個大中華區。「我轉到每家公司之前,都是其管理層覺得我做得不錯,然後才主動找我,有時做好本分,自然有人賞識,機會亦會接踵而來。」他說。
入行後,David經歷過幾次股災、基金贖回潮等,每日查詢電話響個不停,前線、後勤「全民皆兵」的日子仍然記憶猶新。他相信,危機發生時,往往亦是企業展現服務質素的機會,資訊要比其他行家更多更快,才能顯露優勢。而在股災後,投資者需要的資訊更多,所以亦要加強對投資者教育,如設立投資者學院,讓銷售人員上堂、多做訓練。
David回想十年前自己剛加入時,富蘭克林鄧普頓在港規模不大,只有二、三十人,到現在約有一百人,慶幸有一班穩定的團隊並肩作戰。「始終公司是在不斷擴展、公司在『發展中』,總比負責收縮和裁員好吧!」他笑說。公司未來大計是希望推出人民幣結算基金;另最近公司亦在馬來西亞新設辦公室,研究推出伊斯蘭基金等。
對教育甚有興趣的David,曾以三年的公餘時間完成了教育碩士遙距課程,多年來亦義務參與大學生輔導計劃,與學生分享個人心得。部分大學生連畢業典禮也主動邀請他一同見證,David無意中說的一些話,更成為了對方的座右銘,改變了年輕人一些既有觀念。「春風化雨」,原來不單只用來形容老師。
現職: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亞洲)大中華區總監
學歷:美國Georgetown University財務學學位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碩士
簡歷:曾任職於德銀、滙豐、澳洲新西蘭(ANZ)銀行,2000年加入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曾先後任職機構投資市場部董事、零售業務董事、香港區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