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權益回報率(ROE)=(純利÷資產總額)x(資產總額÷股東權益)= 資產回報率(ROA)x 權益槓桿
從以上的方程式可以看到,ROE受兩個因素影響─ROA及槓桿。全球銀行的ROA通常介乎0.5%至2%,能夠做到2%以上已經是非常出色,2.2%更幾乎是到達極限。既然增加ROA不容易做到,只好從另一個因素着手─增加槓桿。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槓桿亦然。過往各國監管當局為了鼓勵金融創新,傾向採取較寬鬆甚至放任的規管及資本要求,不少金融機構為追求高回報,做出愈來愈大膽的行為,不斷增加資本槓桿,在全面競爭的情況下,劣幣驅逐良幣幾乎無可避免。於是,一個情況可能是作風大膽的金融機構消滅作風保守者,另一情況可能是同業全部一起過分信用擴張,最終導致金融海嘯以致大規模的破產。
現時各國監管當局統統傾向更嚴謹的規管。《巴塞爾協定三》(Basel III)着重的資本充足率有兩個部分,分子為普通股本第一級資本,分母為加權風險資產。同一個資產負債表,用Basel III的計算方法,普通股本第一級資本會比以前少,加權風險資產會比以前多,表示即使銀行甚麼都不改變,新準則計算出來的資本充足率也會比以前低。
事實上,按備考基準計算,滙豐控股(00005)按Basel III規定而計算的普通股本第一級比率,將會較《巴塞爾協定二》規定的核心第一級比率低約250至300個基點;但另一方面,Basel III對資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卻提升了,甚至在信貸繁榮周期時,銀行需要增加逆周期緩衝資本,因此,銀行無可避免要進一步去槓桿化。此外,銀行為滿足新的監管要求,需要更新資訊系統,也要增加人手,成本無可避免會增加,而且這些開支是消耗性的,並不帶來任何盈利貢獻。只要大家回到以上的ROE方程式,當ROA極可能因為成本上升而下降,槓桿也因為監管要求而要下降,下調ROE的目標似乎是唯一選擇。
但下調ROE目標是否表示不值得再投資滙控呢?去年滙控的ROE為9.5%,即使提升至目標範圍下限的12%,也表示有26.3%的增長率,此外,即使ROE不變,只要每股資產淨值增加,每股盈利也會增加;事實上,去年滙控的每股資產淨值按年增長10.74%至7.94美元或61.6港元。大家已經見證過高槓桿、高盈利、高風險的經營模式帶來之痛苦,若能降低經營風險及盈利大上大落的波動,下調ROE並非只有壞處,況且12%至15%的ROE其實並非回報差的生意。各大監管機構現正考慮將Too big to fall的銀行定性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簡稱SIFI),相信滙控無可避免會被歸納為SIFI金融機構,雖然要維持較高的資本規定水平,但也極可能會獲更多人選擇滙控為交易對手。(待續)
(市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