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基金不思進取 金管局養懶人

金管局負責管理的外匯基金,總資產超過二萬三千億元,當中有一半是來自財政儲備及歷年累積的投資收益,屬於特區政府資產,在有需要時理應回饋市民。金管局卻以維護金融穩定為擋箭牌,不想拿出分毫,還造勢要把未來的財政盈餘及投資收益全部收歸旗下,十足強迫市民注資。財金官員有了這個後盾,自然每晚瞓得安心,如此積穀防飢則絕對是低效率,遠不及透過適當投資為外匯基金增值。

多年來一直有意見要求,外匯基金可加入更多「另類投資」,爭取比目前更高回報。由於港元貨幣基礎已有百分百支持,在餘下超過一萬億元的投資組合中撥出部分資金,做較進取投資並無不可。金管局看來亦照做,卻故作神秘,每季公布外匯基金投資表現時,只在毫不起眼的附註中輕輕帶過,從無直接交代,只知截至去年底,涉及另類投資的附屬公司共有一百四十七億元資產,較前一年增加一百一十九億元。

所謂另類投資絕非甚麼新鮮事物,投資途徑則非常廣泛,例如直接入股非上市企業、認購新股、投資高息債、買樓收租等;形式則可以是自組基金直接投資,又或透過私募和對沖基金間接參與。在市場上把另類投資做得有聲有色的政府及公營基金不在少數,例如新加坡的淡馬錫、中東的阿布扎比投資局、美國名牌大學的捐贈基金及一些政府退休基金等。

必定有人會說外匯基金並非主權基金,也不像私營基金自由,因要捍衛港元聯匯,也要維持香港的金融穩定。這說法十分取巧,外匯基金中不是已有一半被劃入用來支持港元、不准亂動的「支持組合」嗎?難道其他地方就不怕金融動盪,為何別人可以在保持市場穩定之餘再做另類投資,香港卻不能呢?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昨天在立法會有點像「鬼拍後尾枕」,指出另類投資的流動性雖然較低,但中長期回報則較傳統資產高一些,明顯是利多弊少。道理很簡單,因為另類投資不必然是高風險,有些甚至可以平衡風險,令整體回報更穩定。那麼金管局為何總是半推半就,歸根究柢是因為無壓力,淪為懶人樂園,既然有財政盈餘進貢,投資收益又不用額外上繳,只要一味揸重美債,再加些少股票點綴便可,蝕錢則歸咎市況不就,何須花精神多做另類投資。

事實上,外匯基金的其他資產回報看來不差,去年有十四億元進帳,四個季度均錄得正回報,不像債券、股票及外匯時賺時蝕,財金官員理應覺得光榮,現實卻是不要多問、不想多談,十分奇怪。如果外匯基金在這方面做得更多更好,不是更有實力維持金融穩定嗎?屆時大有條件回饋市民,紓解民困。可惜,金管局不思進取,屬於全體港人的財政儲備及累計盈餘放入外匯基金,變成一去無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