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控股藉着公布業績,披露按季公布財務報告的意向,表示很有可能趕及在下半年「開波」。滙控業績一向極為牽動市場關注,每次公布都成為港股矚目的焦點,今次一旦掀動報告季績,勢必成為滙控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是本港市場有關改革的重大突破。說來話長,香港討論季報業績改革十年有餘,但淪於不了了之收場,凸顯了改革不力的尷尬。
香港市場一向以制度優勢自詡,有關季報業績的改革,顯然因為欠缺應有的統籌,欠缺排除阻力的游說和政策技巧,以及未預留較長適應期,而致變成無疾而終的懸案。毋庸諱言,滙控當年是不贊成季報業績的,主要是作為世界性的大型企業,頻密收集財務資料肯定甚有難度。這與一般中小企業基於成本因素,抗拒季報業績明顯不同,但不論是滙控還是中小企業,在後來的形勢壓力下,都被迫發生轉變。
後金融危機時期,金融監管改革成為世界課題,作為提升企業管治的舉措,季報業績如同小插曲,融入監管改革的大合奏中。在絕大部分歐美銀行實行季報業績趨勢下,未有跟隨的英國銀行難免感受壓力。追隨國際化提升透明度,成為爭取全球投資者的現實考慮,滙控實行季報業績,雖嫌滯後形勢而姍姍遲來,但始終是受歡迎的好事。
正如市場推測,促成滙控下決心實行季報業績,除了順應國際大勢一面,也有主動行動的一面,這與滙控的發展策略有關。滙控未來發展策略看重中國,爭取「登陸」上海國際板,成為拓展中國的重頭戲,而內地市場的制度,企業一概奉行季報業績,像國有商銀及石油巨企都不例外。滙控要捷足先登國際板,恐怕得順應內地的企業管治機制,季報業績就成為繞不開的變革。
事實上,在全球大多數跨國企業做得到的事,滙控沒有理由做不到,一旦決心既下,困難就不在話下。滙控準備作出轉變證明,以季報業績取信市場,是企業的明智選擇。當然,季報業績成為企業緊貼營運的窺鏡,將經營狀況置於投資者密切盯視下,對企業來說是一種管治壓力,在與時俱進的形勢要求下,滙控管理層也別無選擇,只有努力一以貫之。
這個轉變,客觀上為香港重提全面推動季報業績改革,十年磨不成一劍,提供了契機。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這樁事涉「制度基建」的改革,不但落後於成熟市場,也落後於新興市場,現在適逢時機,監管當局應重新啟動季報業績諮詢,尋求一套市場及企業可接受的方案,為這不了了之的改革畫上完美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