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缺口難填 樓價未抑遺後患

數據顯示,去年一手私人住宅新屋落成量一萬三千四百伙,較○九年急增了八成六,扭轉七年連續下跌,也擺脫過去三年的谷底徘徊。數據揭示住宅供應發力急追的勢頭,同時也凸顯了過去三至七年中,供應嚴重低迷的現實,毫無疑問這是政策失當造成的,政府作為住宅土地的唯一供應者,製造了供應嚴重短缺。今年新屋落成量急起直追,雖然象徵政策糾正失當的努力,但終究暴露了為時晚矣的真相。

政府訂定的全年落成量目標是一萬四千三百伙,比照急增後的落成量,留下九百伙的缺口。落成量兌現目標落空,顯示了施政的失位失責,以政府所訂目標而論,一萬四千三百伙還不是一個足以平衡供求的目標,只不過是因應供應斷層的現實,較為審慎保守的目標,與每年實際需要二萬伙落成量相比,落成量的實際缺口更大。

如果說,早兩年政府堅持勾地機制行之有效,不會製造供應斷層,與民間的供應之憂,僅是「查無實據」的爭拗,那麼今天的數據,以及數據與以往、與實際的落差,足以說明供應斷層的毋須爭議。若勾地機制真是行之有效,政府何須改弦易轍,去年近乎月月拍地,急急增加土地供應?事實上,扭轉供應斷層,使落成量滿足供求均衡,無三、五年不見其功。

重要的是,落成量缺口的現實,拖延着政策平抑樓價的意圖。落成量畢竟不是政策終極目標,即使落成量兌現目標,但起不到平抑樓價的作用也枉然,因為對政府解決樓市難題,焦點在於理順置業難來說,完全沒有建設性。一直以來政府急急拍地,又重手辣招規範銷售,目的在於平抑樓價,平抑樓價也就是增進置業機會,也就是平抑激盪的民怨。

樓市今天的現實,無疑讓政府盡嘗政策失靈的羞辱,落成量未兌現目標只是輕描一筆而已,連規範銷售整頓市場這類基本政策規限,都以鬧出事而蒙羞收場,政府一再誇口還有招數要出,市場之內有誰相信,憑政府空口白話地靠嚇,真的能使樓價降下來嗎?現在市面一個小型的上車盤,動輒叫價二、三百萬元,不但打工仔望而生畏,即使中產階級也是美夢難圓,政府平抑不了樓價,又如何消除置業難的民怨呢?

置業難一拖三、五年,樓市仍難求平穩,到時存在兩種可能:一是樓價居高不下,置業難的樓市還是難置業,形勢絲毫未改。屆時不但政府信用掃地,更可能打造新一代的「無殼蝸牛」族群,成為香港繼老年化特徵之後,無產化的一代,日後成為社會新的福利負擔,現時申請公屋年輕化,已響起警號。

另一可能是,隨着土地供應急增滯後的落成量爆發,樓價出現逆轉急跌。後果不用詳述,上世紀本港的負資產潮就是殷鑑,而美國樓市危機是來自海外的佐證。美國樓市危機粉碎了美國夢對國民的精神支撐,香港再有一場樓市危機,同樣是安居樂業香港夢的破滅,這個攤子不管由哪屆政府收拾,上溯源頭到供應斷層的管治責任不能不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