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股市去年的新股集資額達四千五百億元,蟬聯全球新股集資王,將紐約和倫敦這些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比下去。從港交所提供的資料,以及市場作出的預測可見,今年新股的集資額可望挑戰四千億元,能否在全球排行榜上再摘冠,暫難下定論,但肯定是另一個令人興奮的年份。
無可否認,去年多隻大型新股上市,如農業銀行、友邦保險等,集資規模動輒以千億元計,令港股市場如虎添翼,將其他市場拋在背後,相信其他競爭對手亦會看得牙癢癢。今年的新股上市,焦點仍然離不開內地企業,而且將以央企及整體上市的國企為主,例如中信集團、人保及五礦集團等。
為了迎接內地企業以人民幣計價上市,本港金融管理局去年底表示,今年二月本港將可推出人民幣本票服務,為今年可望落實的人民幣新股上市作出前期部署。從本港證券市場的發展歷程看,繼九三年青島啤成為第一隻以H股方式來港上市的國企股之後,今年可能是港股市場發展的另一個里程碑。如果進展順利,以人民幣計價的新股,極有可能成為新一輪來港集資的洪流,將香港股市推上另一個層階。
不過凡事總有兩面,有利亦有弊,內地企業優先選擇來港上市,固然是香港金融市場之福,可鞏固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在境外的首要融資中心,而內地企業在境外以人民幣計價買賣,也率以香港為試驗場,亦是對香港角色的肯定,為港股市場開了一道可能更廣闊的大門。但不可忽略的是,更多內地企業集中來港上市,勢必令香港股市的內地企業比重更龐大,變成與滬深股市相似度愈來愈高的另一個中國內地證券市場。如果香港將本身定位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一面倒地招攬內地企業,沒有兼顧或重點地吸納其他國際企業上市,對香港想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可能是背道而馳。
本港新股市場去年值得留意的一點,是不少上市的新股均屬大型及知名的海外企業、如俄鋁、南戈壁及淡水河谷等,今年有意來港上市的新股中,仍不乏這類國際品牌,例如俄鋁主席歐柏嘉任大股東的俄國發電商、澳洲鐵礦業大王旗下的源庫資源等。另外,繼歐舒丹之後,意大利時裝品牌Prada亦有意今年來港上市。這批來港上市的海外企業,矚目程度或許未及內地央企,但港交所以及本港的財金當局必須從香港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以策略性的眼光來迎接這些企業上市,從改善市場制度、增加市場效率、吸引更多投資者對這些海外企業的關注和興趣着手,令這些海外企業在本港市場安頓後,能夠獲得他們期望的融資便利,香港才有長戰長勝的本錢。
早前有消息指出,本月中旬舉行的亞洲金融論壇,日本產經省將會派出一個五十人的代表團來港,為日企來港上市探路。這應該是香港另一個大好時機將新股來源的版圖進一步擴大。無論這些日本企業是將其在中國大陸的生產業務分拆在港上市,抑或以香港為他們在日本本土以外的第二上市地點,能夠匯聚更多國際企業在港,其重要性絕不在吸引更多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