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指數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半數城市成交量按月上升,多數城市價格平穩,但土地市場「地王」頻現,新一輪調控政策極待出台。這麼一段簡短的訊息,其實從數據與現象,說明內地房地產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調控成績低效,因為成效不彰而「極待」新一輪調控政策,但今年以來頻頻推出眾多的調控政策,不是稱為最嚴厲的調控政策嗎?來年當局還有更嚴厲的調控政策,同市場決一雌雄?
事實上,內地樓市今年上半年有過一個低沉的階段,或許是市場各方對調控的觀望期,但下半年尤其九月以來,房產銷售迅速回暖,房企紛紛表示今年售樓達標有餘,顯示壓抑的購買力已再度釋放。於是有人預計的發展商資金鏈「斷裂」並沒有出現,反而可以拿出更多資金投地,幾個重點城市出現「地王」,麵粉價再被推高,使未來樓價更難壓下來。今年的進程表明,行政措施的藥力,已發生了「抗藥性」。
據悉,今年房地產保持了逾三成半的投資增長,是唯一高於全國固產投資增速的行業,土地供應也有約三成增長,新開工面積也創出歷史新高。這說明當局除行政出招以外,也有「增加供應」的正路招數,而且當中包括了經濟適用房及廉租屋的開發投入。然而,內地房地產市道的市場現實,已脫離安居意義的追求,房地產突出表現為金融現象,政府、企業及消費者,都視為金錢競逐,也只有從金融角度才能解釋其複雜性。
在當前熱錢橫流、通脹攀高的情勢下,對樓價有兩個不同視角:一是名義樓價的漲跌與通脹掛鈎。在市場看來,因為高通脹的存在,名義樓價漲幅不如通脹,樓價已是下調了,換言之,通脹不去,要將名義樓價打壓下去很難;二是內地房價貴、租金廉,民眾的追求不是簡單的解決居住,而是冀望擁有產業。「磚頭有價」被視為對抗通脹、保有財富的絕佳投資,因此對政策效果的期望是打壓樓價。
政府調控樓市調控甚麼,至今是說不清的問題。如果是想打壓樓價,政府先要管住熱錢、管住通脹,不然難有成效;如果想徹底滿足民眾人人都能置業,那是癡心妄想。但內地政策目標似乎游走其間並不清晰,尤其政策與媒體宣揚的反差,極為混亂。有言論揶揄,樓價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但這並沒說錯,當中富含的哲理是:官再大、政策再強硬也拗不過市場,所以「總理說了不算」;市場自有市場的法則、規律,成本、利潤都有講究,貴麵粉怎能出賤麵包,所以「總經理說了才算」。事情恰恰揭示了政策與民間訴求的反差。
今年以來,內地既沒有管好通脹,也沒有管好信貸,房地產行政調控及增加供應被大大抵銷了。有內地房企老闆指出,銀行信貸總量壓縮了,但房地產行業月均所獲貸款額增加了;全年資本市場融資減少了,但全年房企到位資金首次突破六萬億元人民幣,遠多於已完成的四萬多億元投資額。若始終未把握好治本,則行政措施再多,並把效力吹破天也沒有用,內地調控樓市措施濫效果弱的差異,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