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已開始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其中一個佼佼者是家電生產商海爾。海爾建立於一九八四年,從小廠房發展成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跨國企業。有別於其他企業,海爾不是通過收購來快速提升規模和國際影響力,而是靠漸進式道路,在先取得內地市場領先地位的基礎上,再開始走出去,發展歷程主要分三階段。
八四至九一年是建立品牌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海爾首先引進德國的生產技術,同時專注製造冰箱,希望能通過冰箱這個載體,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個品牌最重要是優越的質量,其中最著名就是砸冰箱的故事。
八五年,一批海爾冰箱經檢驗不合格,按照常規會以低價將這些次品轉讓給職工,公司也可挽回點損失,但海爾當着員工砸毀這些不合格的冰箱,這些冰箱按市價計,在當時相當於全廠職工兩年工資,結果這批有瑕疵的冰箱就變為了一堆廢鐵,但就因這一砸,砸醒了工人的質量意識,為以後海爾的質量保證打下堅實基礎。
九二至九八年是多元化戰略階段。海爾開始從一種產品(冰箱)步向多種產品擴張,走兼併重組道路,先後兼併了18家「休克魚」的虧損企業。
所謂「休克魚」企業,即企業的硬件很好,但企業的思想、觀念有問題,導致企業停滯不前。這種企業一旦注入新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很快就能被激活起來。正是以這種思想,海爾以無形資產活化有形資產,低成本的擴張速度也愈來愈快,同時,海爾着力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將一個行業做深做透再去做另一個行業。正是這種思想,海爾才能規避風險,將產業愈做愈大。
九八年以後是國際化戰略階段,海爾國際化實行的是海外公司本土化,首先打開發達國家的市場,然後再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
除向海外企業輸出技術外,在設備投資方面,在生產過程所需的原材料,甚至包括產品設計在內,都採取本地化政策。因此,產品生產後,主要是在當地及其鄰國銷售,而通過建立本土化品牌,海爾可獲更多客戶。
九九年,海爾在美國建立生產基地,實現在美國的本土化戰略,從設計到生產到最後銷售,全都是在美國完成,僱用的工人也全都來自美國。
在美國本土營運的第三年,海爾冰箱的本土銷售就實現1.5億美元的營業額,相比之下,日本松下電器在美國達到相同的銷售額就用了10年。
在美國成功後,海爾又陸續在其他地方建立生產基地。在○二年,為樹立品牌形象,海爾購買了曼哈頓原格林尼治銀行大廈這地標建築,作為其北美的總部,並改名為海爾大廈。
在○三年,海爾霓虹燈廣告也在日本東京銀座四丁目這一黃金地段亮起,這也是第一家中國企業在銀座豎起廣告牌。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 蘇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