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商品期貨市場由九三年才正式啟動,現有23個商品期貨品種,交易量佔全球的43%,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貨市場,主要透過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及大連商品交易所進行交易。
這三個交易所各自發展7至8種不同的期貨品種,如上海期交所便以金屬及原材料期貨交易為主,當中「滬銅」是最具代表性的期貨種類之一;白糖、棉花等農產品期貨交易主要集中在鄭州商交所進行,大連商交所則主要以玉米、黃豆及豆製品期貨交易為主。
交易所亦積極研發更多新種類的商品期貨,如大連商交所便有聚氯乙烯期貨交易。聚氯乙烯是五大合成樹脂之一,常用於建築門窗、排水管、薄膜包裝等。鄭州商交所亦有進行PTA(精對苯二甲酸)期貨買賣,PTA是一種作為化纖原料的石油副產品,鄭州商交所是全球首個引入PTA交易的交易所。
溫天納指出,現時在內地大手炒作商品期貨,仍以財雄勢大的國企大戶為主,尤其是資源類關係密切的企業,如航空公司透過內地石油期貨對沖油價波幅。中國商品期貨價格雖未能直接影響國際商品市場,但亦起着間接的影響作用,舉例說,內地玉米價格年中急升,供應不足應付需求而要進口,令美國玉米價格因而上漲。
他續稱,內地商品期貨市場並未與外國接軌,中國在國際商品市場缺乏話語權及定價權,內地對商品需求雖大,但現時內地商品市場仍較封閉,尤其是交易所以人民幣結算報價,基於外匯管制,加上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亦未開放期貨市場,變相令外國人難以參與;即使境外投資者透過內地公司投資商品期貨,均主要為求對沖,而非純粹投資。他相信隨着二○二○年上海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商品期貨市場將進一步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