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佬與藝術家向來似乎沒有密切關連,非也!兩年前破產的雷曼兄弟準備於下月底在倫敦拍賣一批藝術品,當中不乏古典至當代藝術家的名作,拍賣所得那筆錢固然遠遠少過雷曼的債務,但外界不難發現,原來不少銀行以至其他企業,都各自擁有價值不菲的藝術品。
雷曼今次將會拍賣的藝術品,包括當代藝術家休姆(Gary Hume)的《麥當娜》畫作和弗羅伊德(Lucian Freud)簽名蝕刻畫《Head of Bruce Bernard》,還有古典大師Samuel Walters的作品,料合共籌得308萬英鎊,未來還會在紐約和費城再進行拍賣,估計可再籌多1,500萬美元。
去年十二月,已破產的意大利國營航空Alitalia,也拍賣了一批未來主義風格的藝術品,套現151萬美元。
蘇富比歐洲企業收藏部主管英格拉姆表示,以他的個人經驗而言,90%的藝術品拍賣是為了解決金錢上的燃眉之急,金融危機驅使大型企業更加留意其藝術品的價值。
各大企業蒐集藝術品的傳統,是由美國大通銀行前舵手洛克菲勒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發起,他父親是紐約現代藝術館創辦人,他曾言以公司名義買入藝術品是出於美化工作環境。
除了像洛克菲勒以增添美感為出發點,其他企業收藏藝術品,也因這些名作可增添文化氣息;也有公司視之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當地企業一直以這種途徑來贊助藝術家。
不少企業對於這些名畫和雕刻都珍而重之,就像收藏多達5.6萬件藝術品的德意志銀行,聘請一隊館長專門「服侍」它們。有專家形容,德國能源巨企E.ON的收藏,猶如一個城市的主要藝術館般。
藝術傳媒編輯伯恩斯預期,未來一年將有更多藝術品湧現拍賣市場,原因是美銀等大行年前從購併同業攫取不少藝術品,相信他們會透過拍賣,精簡手上的收藏。叫人意外的是,雖然藝術品投資基金出現超過10年,但甚少企業以藝術品作為投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