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宣布加息,加深了中國追隨退市的憂慮,成為籠罩市場的陰霾,這種反應有過敏之嫌。印度通脹有超脫全球主流形勢,滑向失控的風險,加息有現實的需要;中國通脹形勢並未達到嚴峻的地步,尚在目標可控範圍。國家財政部副部長王軍表示,目前不宜輕言刺激政策退出,但應積極着手研究。這是希望澄清市場對退市的疑慮,重新明確對退市採取謹慎態度。
這同較早前的風聲略有不同,之前退市雖然只是「熱身動作」,但姿態是明顯的。現在宣稱「着手研究」,顯然是重新思考的表示,促成這種取態的關鍵,相信同美國近期就人民幣匯率加強施壓,威脅打貿易戰有關。這個因素成為中國經濟復甦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其不確定包括事態發展的不確定、產生的後果不確定,影響所及更可能不限於中美貿易,甚至是全球的經貿格局。
中美貿易爭拗由來已久,現在弄致貿易戰在即,事態要比以往爭拗微妙。美國竟然赤裸裸、不顧理據地將爭拗政治化,無疑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其國內社會問題惡化,需要向外轉移責任,奧巴馬政府在經濟短期內無力回天時,要找到管治責任的替罪羊,於是在糾正貿易失衡的口號下,選擇了向人民幣出手。
然而,美國咄咄逼人的做法,已將中國置於被迫強硬回應的立場。根據經驗和壓力測試,中國當前的復甦經不起美國「要價」的升值衝擊,更重要的是,作為自主權範圍的匯率政策,不能任由美國霸權式的棒喝而變動,形成惡劣的先例。事實上,在諾獎得主不顧科學理據,淪為政治打手的論調之後,有更多議論開始對有關的鼓譟進行「消毒」,包括美國權威報章的社評。
爭拗理據正向中方傾斜:其一,經由澄清統計差異後,顯示美方有誇大貿易不平衡的嫌疑。貿易統計關乎轉口因素、報價因素及統計方法,一向存在較大差異。根據中美聯合小組就統計差異進行量化調整後,得出的結論是美方自華進口規模大降,中方統計的出口規模也略減。以○六年為例,美中貿易逆差由美方統計的二千三百二十六億美元,調減為一千七百三十四億美元,減幅達兩成六。這並非任何一方單方面公布的數據,還原了失衡的真實。
其二,人民幣升值無助解決美國的貿赤。這是國際熟知,中方一直強調的觀點,並得到實證。人民幣自○五年時到○八年金融危機期間改盯美元,期間升值兩成,但中國貿易順差年年有增無減;相反○八年改盯美元保持穩定後,貿易順差呈現下降趨勢。況且,美國頑固維持貿易不對等,限制對華高科技和武器出口,是其貿赤難以改善的根本原因。
分析所見,美國罔顧利害權衡、不理事實地把匯率及貿易爭拗,推向政治化的境地。迫於在匯率問題上並無退讓餘地,中國已表明了強硬回應的立場。事態的轉機在於美國當前的鼓譟,到製造輿論施壓為止,不致成為兩國最終硬撼。一旦硬撼,對中方將是○八年貿易災難的重演,對美方將是奧巴馬「全國出口戰略」、五年出口翻番計劃的出師受挫。中國可能重傷,美國也須付出沉重代價,實非政治決策的明智選擇,因此中美爭拗到最後關頭回到理智言和,並非全然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