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港滬:港醫企上海搶灘

中國加入世貿後,承諾向外資開放包括醫療等服務行業,為境外從業員提供進軍內地醫療服務行業的難得機會,而銳意國際化的上海,對優質醫療的需求更為迫切,此舉亦為港資的醫療企業帶來更大的商業發展機會。

國務院與衞生部等五部門較早前聯合公布《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指導意見》,首階段會在十六個城市試行改革,最終目標是在全國範圍改變現時公立醫院以藥補醫的機制,從而達致完善公立醫療服務體系,並放寬醫療資本門檻,鼓勵社會資本興建醫院,以至對公立醫院進行參股。

滬醫院民營化現商機

據上海市衞生局局長徐建光向內地媒體表示,上海今後不僅鼓勵民間資本控股,還要鼓勵並發展由社會資本控股的非營利醫院,足以顯示上海的醫療改革,是以推動醫療機構逐步民營化為目標。

據《內地與本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規定,本港獨資診所目前已可於內地開診,為本港醫生叩開內地市場,而包括康健(03886)、華夏醫療(08143)、中國衞生(00673)及仁濟醫療(00648)等多家本港上市醫療企業,亦早已透過不同方式,涉足內地市場,而針對內地港人與外籍人士的醫療服務,更成為港資發展的機會所在。

○六年開始涉足上海的本港腦外科醫生梁顯信指,內地機會雖多,但香港醫生要站得住腳並不容易,原因是細節繁複,例如具體收費、顧客需求、開業地區等均有影響。

外資持股上限70%

由於環球政府均傾向保護當地醫生,因此本港醫生要在內地發展事業也殊不容易:「首先要解決保險和牌照問題,要取得牌照就要通過當地的資格審核,看看醫生早前接受的訓練是否能銜接當地標準。」假如想自立門戶開醫院,還要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同時,由於要與當地的合作醫院「拆帳」,因此在內地的收費很可能不及香港高。

在上海居住的外籍人士有7萬多人,每年到訪上海旅遊的境外人士更多達200萬人,隨着上海國際化步伐加快,當地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更見殷切。

目前上海開放予外資合作的醫療機構數目約有16家,內地及外籍人士求診的比例大概各佔一半。外資對醫院或診所的持股上限為70%,不過,投資者必須確保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大多數應由中國公民擔任。

主攻內地港人外籍客

除上市的醫療集團外,本港目前亦有由醫生組成規模較小的醫療團隊,以「掛單」的方式與上海醫院合作,本身是腦外科醫生的梁顯信,○六年開始與所屬醫療團隊的五位全職醫生,輪流到上海的醫院提供服務。

梁顯信指出,外國訓練的香港醫生在上海「渴市」的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香港醫生所跟隨的是英國制度,相反內地醫生的培訓,基本上還是師徒制,醫院與醫院間的醫療水平差距可以很大。再加上內地偏重醫生主導整個治療的方式,亦與香港及外國病人較着重與醫生溝通,甚至會諮詢多位醫生意見,才決定治療方式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在香港或外國接受訓練的醫生較受到外資僱員及僑居的港人歡迎。

過了三年「太空人」生活,梁顯信自言每日都在醫院、酒店及機場間穿梭,而印象最深的,除了是當地的過關程序不斷進步,效率高、指示清晰外,還有當地人的轉變:「服務員由以前木口木面,到現在表情都多咗,有笑容。而且今次豬流感(H1N1甲型流感)的防疫也很好,在飛機上已先行探熱,防止疫情蔓延。」

滬服務趨成熟

上海匯聚各地人才,梁顯信也認為,在過去幾年,上海由以往「慢幾拍」變得更成熟。就以與醫生最緊密接觸的醫療用品銷售人員而言,服務日趨成熟,水準日高:「過去覺得內地嘅服務好似同香港差好遠,不過去過當地了解情況後,會發現當地服務水準好,好過香港都唔出奇。」

梁顯信小檔案

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曾任職威爾斯醫院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畢業於喇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