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銀需要集資,毫無疑問是因為去年新增貸款太誇張,接近九萬六千億元人民幣,中行最為進取,估計達一萬億元人民幣,難怪要先拔頭籌集資。我們曾指出,內銀新貸空前,資產規模高速膨脹,導致自有資本的比例不斷下降,個別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甚至跌到警戒水平,如不盡快集資提升資本充足率,今年的放貸能力將大受掣肘。因此,市場上不少意見認為,中央今年的新貸目標是七萬五千億元人民幣,當銀行滿足監管要求,便可以再癲過,毋須對集資潮過度恐慌。可是,還是不要開心得太早。
內銀的整體資本充足率普遍不算高,但也不是低得離譜;整體壞帳水平只有幾個百分點,而且撥備覆蓋率超過百分之一百,簡單來說是「撥凸」。為何中銀監仍要雷厲風行呢?看來,監管部門是預見到銀行業前景烏雲密布,強硬要求銀行補充資本,不但是為了彌補去年新貸猛增造成的資本缺口,還有就是為將來可能爆發的壞帳潮做準備。千萬不要小看增加區區幾個百分點的壞帳,實際相當於幾千億元人民幣,而貸款壞帳首先是蠶食盈利,繼而便是銀行的自有資本。
事實上,內地的銀行壞帳潮並非遙不可及,有兩個範疇的風險不斷升高。其一是房地產業。市場估計有兩成新貸流入樓市,中央為了遏抑樓價升勢過急,不斷推出調控措施,意味着樓價易跌難升,部分借錢買樓的人有可能爛尾。其二是產能過剩行業。雖然中央已下令禁止搞新項目,但這樣做猶如汽車失控衝欄後才煞車,恐怕為時已晚,要消化在建中的新增產能已令人頭痛,如果企業蝕大本,銀行貸款便岌岌可危。中銀監別無選擇,被迫先天下之憂而憂。
值得注意的是,中行的集資計劃包括發行新股及債券,雖然管理層向分析員表示目前沒有股本集資計劃,但發行可換股債券的決定仍然可圈可點。如果選擇發新股,必定攤薄現有股東的權益,不利股價,但發行可換股債券最終也是殊途同歸,因為債券始終要贖回,不算永久自有資本,不符合金融海嘯後銀行股東有責任承擔經營虧損的潮流,所以債券持有人換股是遲早問題,把時間拖長一點只為減少震撼而已。
歐美的大銀行在金融海嘯後紛紛大規模配股及供股,甚至大幅削減股息來填補損失、提升資本,相對而言,內銀未受到海嘯正面衝擊,並取而代之成為全球龍頭。如果說歐美銀行因為濫貸,導致損手爛腳,內銀何嘗不是在重蹈覆轍,只是時間上晚一點,剛剛開始下半場。內地現在才收緊貸款監管,根本改變不了信貸猛增種下的惡果,分別只是損害程度高低而已。如果歐美銀行家要忠告中國同業,大概會說「他朝君體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