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囤地歸咎官與商 治亂須治本

中央不同部門連番出招調控樓市,當「中國地王」紀錄地價定音後,傳出國土資源部嚴打囤地的風聲,據悉全國閒置房地產用地中,北京不少於十二塊○七年的高價地閒置;上海有一千餘公頃住宅地「批而未用」,涉及七十七個項目。○五年至○九年八月產生的五十個「地王」項目,逾半數未開工。據估計全國至少一萬公頃房地產用地閒置,若以最新「中國地王」相等於蛇口面積計,則全國相當於二十三個蛇口的住宅地閒置。

囤地的問題浮上枱面,勢成嚴打的目標。囤地揭示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頑疾,證明內地樓價飆升絕非簡單的供求失衡,即使增加土地,都沒法阻遏樓價攀升。內地當前不是缺建樓房的土地供應,而是土地供應未建房,變成囤積居奇的資本炒作品,只要看土地閒置如此驚人,但地王、地價不斷創新高,就不難體會到土地的炒味。

更驚人的是,國家是有明文條例去打擊囤地的,但可能法例存在脫離實際,包括因規劃或配套(如水、電)導致不能開工形成閒置的。然而,突出的是雖有嚴明條例,但廢弛不予執行,形成實際的縱容,因為有的地塊不用說越限期不建,應收應罰的未收未罰,甚至拖欠土地轉讓金未交的仍未收回,顯見法規廢弛嚴重,造成囤地加上惜售,形成推高樓價的重要原因。

嚴重的有法不依顯示政府的疏懶,其實何止疏懶,為了遷就、鼓勵發展商投地,地方政府甚至繞過中央打擊囤地的法規,向地產商提供種種方便。國土部一位前高官坦承,地方政府有賣地的傾向,當社會資金充裕時,利益導向決定其想高價賣地。因為利益的考量,地方政府熱衷於賣地建高檔商品房、商業樓、卻冷待建經濟適用房,無形炒高地價。這樣的行政運作,令地方政府財政及GDP政績雙豐收,形成土地財政的傳統。

地皮炒作豈能只怪發展商,發展商一方面有積存土儲,持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利之所在,有利可圖只要不違法規,或者違規而有官方保護傘,沒人會嫌錢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囤地冒起國企、央企這支生力軍,○九年地產最熱的北京,逾六成土地由國企獲得,當年總價地王排前四名的全是國資背景。國企、央企財雄勢大,尤其四萬億救市以來,獲得信貸槓桿易如反掌,遂成為搶地生力軍。

搶地的國企、央企,有不少根本不做地產主業,這就突出了圖地產賺錢的傾向。從中看到的模式是,金融海嘯後投資渠道狹窄,中央又濫放信貸,熱錢湧入地產市場炒地、炒樓。整個將土地當投資品的炒作鏈,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國企央企落場親炒,都較之發展商的唯利是圖不遑多讓。現在要嚴打,且看政府如何退出,企業及信貸怎樣全身而退,會否顧及上述兩方面,使嚴打走過場,最後不了了之?

放眼當前樓市問題,除了土地財政外,信貸推波助瀾,國企捲入其中。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由政府把持,卻鬧出供求失衡,能怪誰呢?政策糾正不能及時為之,中央再推城鎮化的發展策略,又被解讀為樓市商機,谷起新一波的行情。當全社會都以商品角度,從「錢眼」看待房地產,社會居住權的考量拋諸腦後,難免由樓市亂象而生社會怨氣,進而觸動政策去反思、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