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內外會有些人認為這是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典型特色。可是證諸成功的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國家,也即是當今的發達國家,老百姓收入佔經濟的比重遠遠高於中國當前的水平,差別在二三十個百分點之巨;企業的利潤率,少數人的高收入比例也比不上中國。主要是企業的收入和少數人的暴利,在市場上受政府和社會的各方限制、干預。就算最後它們仍有巨額收入,還要面對政府代表社會進行的第二次分配或再分配--徵稅。
中國市場缺乏政府和社會的有效干預,稅收比率名義上偏高,可也比不上發達國家,更重要的是有法不依、有稅不收,對企業和暴利者過於縱容偏幫。
堵資金外流 防紙上財富
對整體社會的發展來說,企業利潤愈高,財富愈是集中於少數人,絕對是不可持續的。一是社會裏企業的發展最終依賴消費,而消費來自收入。故此企業的職工同時是消費者,消費者收入不足則消費亦不足,企業的生產服務若需求不足,即使拚命投資,擴大供應,最後還是供過於求。生產或服務需要減少,企業的利潤自然受挫,由盈轉虧。
收入集中於少數人,也即是沒有大眾消費,少數高收入者的消費彌補不到絕大多數人的消費不足。這些都是最根本、最簡單的市場供求關係。也正因如此,要維持供求相對平衡,要經濟持續發展,首先要保證大多數人的收入增長,而不是少數人的暴利。
在中國或其他國家供求因素還有一個關鍵,就是一國之內的錢不要走出國外,形成淨流出;最好是把外面的錢賺回來,形成淨流入,把國內的餅造大。而名義上外匯儲備龐大,實質的金錢都留在國外,這樣的財富不形成國內資金的淨流入,只是紙上財富,沒有實效。以此來看,中國內地的房地產發展便是很簡單的道理。
積蓄轉房產 市民消費減
一是房地產靠信貸來維持銷售,便是『先使未來錢』,把本地居民二三十年的收入預付房地產發展商,房地產發展商賣樓的收入,若只有小部分由本地生產服務的成本構成,則大部分便是利潤,也即是把本地居民二三十年的收入預付給房地產商作為它們的暴利。若它們把利潤調走,不交稅或少交稅,或不在本地再投資或少再投資,則便是本地經濟的資金淨流出。由於積二三十年之數放在一朝,數額龐大,本地經濟的損失也便龐大。
二是本地居民把二三十年的收入預支付房地產價格,若預期收入不跌,支付便沒有問題。但亦同時出現資金在不同行業之間轉移,即從本來的消費與生產轉移至房地產。房地產亦包含生產與服務,但性質與一些工業和服務不同,再投資的因素不大。一是數額龐大,與一般居民收入差距過大,佔收入的比重過重,不可能像一般商品、服務那樣可以多次消費,往往會是居民一生一次或兩次的極少數消費。
二是房屋的需求受制於人口,人口增長會帶來需求,但卻會是一二十年後才產生需求效果。
若人口老化,增長下降,如中國或不少發達國家,在人口老化後人口規模可能不升反跌。中國目前短期供應暴漲後,需求很易飽和,飽和之後很難維持增長。 (二之一)
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