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港交所拓海外 不獲支援難有成果

港交所訂定新的三年計劃,適逢候任行政總裁李小加將正式接任,計劃延至明年三月才公布,但消息透露,新三年計劃有別於之前的同類計劃,將加大海外發展的力度。未來一年,港交所新人事的開創之局,可望揭開序幕。回首過往,相對專注內部的努力,雖然多項改革成為無效空轉,但市場基建效益相對明顯,第三代交易系統運作敢比紐約、東京的系統曾出事,凸顯優勢。這方面的成效,使海外拓展具技術基礎,加上擴大認可海外司法管轄區,海外拓展也掃除法例障礙。

李小加早就透露其新政的「三把火」:一是爭取中央照顧本港利益,加強與滬深合作;二是吸納內地企業和投資者同時,兼能吸納海外企業及投資者;三是爭取放寬內地資金來港的限制。關乎他的新政的重點是第二項,當中的設想是,以往本港引進內地企業,是吸引龐大的海外資金進入本港市場,反而海外企業來港上市不如內企活躍,現時明顯需要改變「單向情況」,令本港成為兼能吸引海外企業及內地投資者的交易平台。

未來拓展海外的合理在於,體現了國際市場大勢和中港的宏觀需要。金融海嘯以還的形勢顯示,內地以往高度依賴香港融資,現在這種需要減弱,同時冒起的是內地對外投資的需要,海外企業又變得相對缺乏發展資金,從這裏着墨可謂抓住要領,不但是港交所開拓的新視野,也是走出比滬深搶前的重要一步,因為上海證交所未來國際板,要爭的亦是這一目標。

上海確定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後,中央扶持上海的政策取向明顯化,能否搶先機拓展海外,是本港競爭存亡的關鍵一步棋。如果因此達致既能吸引內地企業,也能吸引海外企業;既能吸引海外投資者,也能吸引內地投資者,才能完善本港作為中介的金融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市場。值得注意的是,目標的美好,還要做得踏實,才能達到目標。

事實上,招徠海外企業早於去年就有動作,法國、以色列、俄國都可望獲得突破,豈料金融海嘯殺到,壞了初好勢頭。然而,給港交所總結經驗、重新上路機會。除了審視哪些企業真正適合到港上市集資,以及如何使投資者熟悉海外企業,港交所還應當摒棄坐等企業上門心態,主動出擊爭取。

一宗事例頗有啟發:有家內企已做足工夫到海外某市場上市,倫交所得知消息,派出一個含有交易所、保薦人及財務策劃的團隊,登門演示游說,終使這家企業臨時拍板到倫交所上市。事例說明競爭的態勢,不容坐等大魚願者上鈎,而上門招徠也要有方便而實效的方法,倫交所苦心孤詣地上門拉客,動之以誠的手法,成為港交所的借鑑,這是寄望予新政的。

哪怕港交所雄心萬丈,政府的支援不足,也必制約成效。最易出現的是兩極化態度,一方面強調商業運作政府不干預,完全撒手不理,不提供行政輔助;另一方面又可能藉其他操作,沖淡證券業應處的關鍵地位,例如幾大產業並發,主次無序、落實無方,港交所多項改革無疾而終,當中是否有來自政策層面的無奈,難道不值得反思嗎?港交所外拓大計,須與港府發展策略配合而行,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