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金融海嘯爆發前一樣,投資顧問必定會說,投資於新興市場及商品,可以分散風險,是投資組合中不可缺少的資產類別。可是,以資金流入的規模與速度而言,投資者一窩蜂爭相入市,說穿了不過是受市場氣氛帶動,完全是羊群效應,分散風險的作用早已蕩然無存。現時各類資產包括股票、商品及非美元貨幣等,基本上是共同進退,無論新興市場或發達市場並無例外,面對愈吹愈大的資產泡沫,必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究竟源源不絕的熱錢從哪裏來?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昨天在北京一個論壇上指出,特別需要關注商業貸款中的息差問題,即是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之差。他認為當息差過小,便無法從商業貸款中取利,銀行將會把更多資源投入交易活動,簡單來說就是「炒埋一份」。歐美央行之前全力向金融體系注資,信貸卻未見回升,反而在新興市場催生更大的資產泡沫。現在,各地出現的復甦勢頭與投資市場的表現,較過往更加緊緊綑綁在一起,一旦泡沫爆破,後果可想而知。
其實,新興市場國家並非不知道熱錢太多是弊大於利,個別地方的政府已採取行動。巴西繼上月底宣布向熱錢徵稅之後,最近又出招遏制企業向外資發行預託證券。此外,印度、印尼、泰國、南韓及台灣,先後有財金官員放風隨時出手。可是,與那些積極向熱錢宣戰的地方相比,香港便顯得十分被動,財金官員一味說能做的並不多,他們要不是只懂陶醉在泡沫的虛假繁榮之中,要不就是無能。
面對來勢洶洶的熱錢,單靠一些短期的行政措施,恐怕難以抗衡,需要從經濟及產業政策入手。中國及其他新興國看來仍然寄望重回以往由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這是絕不可取的;明知美國長期維持超低利率必會在全球催生資產泡沫,但美國利率一日不動,誰也不願率先調整貨幣政策,只會吸引更多熱錢湧入。周小川昨天坦承內地一些行業已存在產能過剩,但一提到貨幣政策時便立刻收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必須重新思考整個發展模式才有出路,否則只會被動捱打。
債王格羅斯警告,美國的超低息政策,令環球經濟面對的系統性風險不斷升高,中國更會首當其衝。那麼應該用甚麼方法應付呢?向來敢言的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認為,有必要控制貨幣供應,這不等於實行緊縮,只是讓貨幣政策回歸適度,長遠還是要靠經濟的內在動力帶動復甦,不能依靠巨額的信貸。很明顯,自救方法就是適度控制市場流動性,控制熱錢,不要讓資產泡沫愈吹愈大,繼而改變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