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熱錢前所未見 金管全無作為

金融管理局新人事新政頗引市場矚目,然而令人失望。人們雖然明白管治延續、政令穩定,蕭規曹隨的必要性,但當市民把這種態度,置於普世變動的經濟,以及充滿風險的金融中,難免生憂。金管局的宣示可以概括為面對的局面是充滿風險的、本港固有的制度是不變的、官員們可以做的事是不多,老調子的三部曲。

局面充滿風險盡人皆知,但由金管局道來,有着實實在在的警示。本港面對海嘯後逾五千億元流入,情況正如金管新掌門所言「前所未見,聞所未聞」。大量資金流入令港元三個月拆息逐步下滑,已降至約○點一二厘的水平,情況與倫敦相似。「前所未見,聞所未聞」顯示事態嚴重性,但既然當前面對的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又是前所未見的救市狂潮,這種情勢不足奇。

奇的是接下來的悖論。銀行結餘正常約為百億元計,目前已逾三千億元,是正常時的三十餘倍。如此超常,金管局告訴我們,資產市場未見熾熱,又說即使資金流走,對資產價格影響亦不會很大。在描述紀錄性的資金狂潮後,金管局派的這顆定心丸,吞得下亦沒有甚麼藥效。香港反覆承受金融衝擊的經驗,難以認同這一套說法,反而擔心香港面對的是否一個清醒的管治者。

莫說這種擔心毫無根據。因為這涉及金融制度的規限,就是稱為「提供貨幣及金融發展重要基石」的聯匯制度,金管的態度眾所周知。然而,明顯的事實是,這塊基石並未帶來貨幣的穩定,香港只可以被動地接收湧入的熱錢。經歷金融海嘯後,世界貨幣格局醞釀演變,聯儲局發明了前所未見的招數,而人民幣力謀加速國際化,甚至催谷特別提款權作為世界貨幣的象徵,既有眼前的變化,又有長遠的革新,難道香港真的不需要作必要的研究,優化束縛政策作為的聯匯制度嗎?

在既有制度下,金融風險的制動權掌握在別人手上。未來退市的時點香港蒙在鼓裏,投資市場何時逆轉無人能知,本港難逃大起大落厄運,即如外匯基金頭三季投資收益九百六十九億元,單是第三季已高達七百一十九億元,雖然當局不作為但坐享熱錢紅利,「橫財」坐而可得,難免養成無為勝有為的習性。但投資市場風雲莫測,一旦變天,外匯基金也只能望天打卦。如此情勢,金管局雖監察市場變動,但監察的實效談不上,因為沒有應對的政策,完全是被動的事後現身收拾殘局,過往歷來如此。

形勢變動充滿風險,但制度已經限死,官員說沒甚麼可做的,形成香港式宿命。在後金融危機時期的改革大潮中,難道真的就只能一成不變嗎?如果這樣,市民對政府能存甚麼指望呢?在複雜多變、充滿風險的金融風潮中,政府不作為,試問如何保障香港的繁榮得以穩定,如何保證市民的身家財富不被侵蝕蒸發呢?

香港市民對亞洲金融風暴禍害記憶猶新,負資產侵蝕市民、剝奪中產的慘情持續多年。雖然金管局偶然還不忘擺說當年打鱷,但顯然未有接受事件的啟迪,一方面繼承當年突破思想藩籬的智勇,另一方面修補本港金融缺陷,有效防止危機的不斷重演。實際上,一旦前所未見的流動性谷起前所未見的泡沫,日後引爆豈無發生比亞洲金融風暴更慘烈危機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