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積金101:20 30 40的積金策略

20、30及40歲的打工仔,他們的強積金投資策略有何分別?強積金屬長線投資,基金組合要因應不同年齡作彈性部署,年輕的打工仔普遍有較高的承受風險能力,應選擇高風險、潛在回報高的基金組合;臨近退休者則宜選擇較保守的投資策略。不同年齡組別的投資者,實際上所選擇的強積金組合是怎麼樣?若再遇上像去年的大跌市,又應作出怎樣的投資部署?

進取型攻中港股票

個案一:Aaron

年齡:24歲

職業:網頁設計員

擔任網頁設計員的Aaron,大學畢業至今只有兩年時間,現時月入萬多元,他一直投資於中港股票為主的進取型強積金成分基金,現時其強積金資產有36,529元,其中有近6,000元是投資回報。

政府於今年為合資格人士的強積金帳戶注款6,000元,只要於去年二月二十九日擁有強積金供款帳戶,而在○七年十二月至去年二月二十九日的3個月內,任何一個月的有關入息平均在10,000元或以下,皆可符合資格;由於Aaron剛入職的月薪為10,000元,故亦是該計劃的合資格者之一。他認為獲注資總比沒有的好,但始終其強積金要待40年後才可取回,故實際作用不大。

Aaron表示,由於滾存的資產不多,短期內沒有打算作任何基金轉換,而強積金只可保障部分的退休生活開支,故仍需作其他額外投資。「本港強積金推行太遲,錯過了80年代本港經濟起飛的黃金時間,現時可賺的不多,加上強積金投資自由度低,受託人的管理費亦不便宜,所謂小數怕長計,退休生活不能完全倚靠強積金。」

專家之言:鎖定回報 兼投債券

美國萬利理財總裁張佩儀贊成Aaron選擇以中港股票為主的基金,她相信中國經濟復原速度會較歐美為快,長線仍看好內地股市,不過,她建議Aaron可待本金累積到一倍或以上回報後,可將進取基金轉入較低風險的債券基金,以達致保本作用,至於新供款則可繼續買入進取基金,以獲取更高回報。

靈活轉換低買高沽

個案二:Enders

年齡:32歲

職業:設計公司美術總監

已工作10年的Enders過去一直持有增長型及進取型基金,他在供款首數年也沒理會自己的強積金帳戶,直至去年八月初,他沽出增長型及進取型基金(當時基金價位分別為14.1及13.66元),全數轉入保守基金(前稱保本基金),待去年十月二十九日抓緊港股處於低位時機,他再沽出保守基金,然後全數再買入增長型及進取型基金(當時基金價位分別為9.99及8.77元)。他現打算繼續持有該兩隻基金,短期內不打算沽出,截至本月18日,該兩隻基金價位已分別回升至13.7及12.63元,回報率約37%及44%。

「大多數人都不會因應市況轉換強積金,據個人過往經驗,每隔10年就有『一大鑊』(股災),所以我們每隔3、4年可逐步由高風險基金轉換至較保守的基金。」他認為強積金不能解決燃眉之急,所以現時每月亦有投資零售基金,以保障未來的退休生活。

專家之言:市況難估 分段轉換

張佩儀表示,Enders在去年八月逆市轉持保守型基金,策略已算不錯,但她認為在去年十月時不應全數由保守基金轉入較高風險的基金,縱使去年十月二十九日已是股市低位,但在當時來說,無人會知道會否出現另一個更低位,故應該分段吸納。「熊市不會於兩個多月就結束,像今年三月港股亦曾出現另一次跌市,由於我們難以捕捉股市的最高及最低位,所以分段轉換基金組合較佳,而且在轉換基金前,亦要先留意受託人的每年轉換次數限制和收費。」

張佩儀稱,由於30至40歲的年齡組別可承受中度風險,若所選擇的受託人有提供其他單一股票基金,建議Enders可將20%資產買入中國股票基金,80%資產則買入增長型基金。

年事不輕只求保本

個案三:林先生

年齡:47歲

職業:飲食業

由二○○○年供款至今的林先生,現時其強積金帳戶約有14萬元。他在剛開始供款時,選擇股債比例為3:7的平穩基金,而他在數年前已轉至保守基金。他說隨着供款滾大,會更留意自己的強積金帳戶,但因不懂在網上轉換基金組合,又因「嫌麻煩」,所以現時一直持有保守基金。「強積金可幫補退休後的部分開支,但由於自己的目標是保本,加上從年齡因素考慮,故選擇較低風險的基金組合。」

專家之言:過早防守 難敵通脹

張佩儀認為,林先生距離65歲法定退休年齡仍有相當長的日子,現時並非適合時間持有保守基金,她解釋,由於保守基金的回報往往參考銀行利率,在現時的超低息年代,回報實在難敵通脹。「現時每逢3、4年就有一個經濟周期,林先生投資不宜過於保守,可以考慮平均買入均衡及增長型基金,待臨近退休前的3至4年才轉入保守基金。」

她續稱,除在網上轉換基金組合外,林先生亦可透過電話、傳真或郵寄方法作轉換,其中以網上或電話處理最快,只要提供帳戶號碼及密碼予受託人,會有專人代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