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國基會結構微調 決策本色依舊

中行副行長朱民將調任人行副行長,消息指他將以此身份,被選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基會)任副總裁。十月六日國基會總裁卡恩剛提名日本財務省前官員,接替離任的原日籍副總裁。如果朱民「入局」並非空穴來風,則意味着在現行一正三副格局中,另加一位置安插影響力正在提升的中國代表人選?在金融海嘯後,國基會處於變身之局並非無可能。

金融海嘯使國基會成為危機的得益者,不但藉其可發揮協調力的地位,成功拉攏發展中國家,一舉解決了財政拮据,並被抬捧到G20「執行機構」的位置。這種變化當然同中國「選中」它不無關係,藉着「特別提款權」理念提出,中國既出錢出力,要在國基會謀一席管理層席位並不過分。事實上,國基會今後對中國出錢出力可能仍有所倚重。

如果朱民在國基會「入局」,將形成在亞銀、世銀、國基會幾大主要國際機構,都有中國人擔任高層的局面,無疑彰顯中國影響力的提升。其實,這是中國與國基會各得其所:一方面中國近年力爭國際公共事務的參與,國基會是一個重要的目標;另一方面國基會為加強其國際事務的代表性,需要增強其合法性及有效性,選擇倚重中國是理所當然的事。

然而,對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國基會的影響力,也不過是發聲的話語權而已。在俗語中有「話事權」一說,這是指可以拿主意、做決定的意思,與「話語權」有別。中國得到的更多是話語權,因為在國基會現行體制內,發展中國家的聯手表決權仍微不足道,美國一票否決權仍不可撼動。同樣,有中國人加入管理層,也不代表可以扭轉國基會的決策意向。

中國政府也明白這一點,從傳言所指「欽點」朱民「入局」就不無玄機。朱民曾留學美國,又曾任職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更曾師從美聯儲前主席、奧巴馬總統經濟顧問的沃爾克。對其學養及視野識見的選擇,乃至熟悉美式思維,可望同聲同氣,顯然加入能被國基會接納的考慮。中國必然採取短期突破、長遠進取的切入策略,未寄望馬上由座上賓變成話事人。

應當警惕的是,國基會變身並非西方工業國樂見。西方把持這個機構六十年,使國基會不但從來不是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反而是欺負發展中國家的幫兇。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國基會以苛刻條件救助亞洲陷入危機的國家,仍然記憶猶新。因為工業國並未放棄其控制,國基會倒向發展中國家還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使中國派員進入管理層,也未能改變其偏向工業國利益的取態。反而中國須避免淪為欺負發展中國家的幫兇,成了為虎作倀的配角。

翻查歷史,美國曾以偷天換日手法,將世貿取代關貿總協定,強化了對服務和知識產權貿易的保護,把持了貿易規則的制訂權。至今發展中國家在世貿框架內,仍不乏不平等待遇。國基會投票權重新分配,美國力保否決權之餘,也藉抬舉發展中國家削弱了歐洲的投票權,投票權更分散,不同的利益更難協調,無形地鞏固美國的話事權。日後將財金事務引向何方,並不因為引入一個中國人的副總裁席位而受到掣肘。國基會改革成敗,還要在危機過去後長期的觀察中給予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