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環保是每日聽不下數十次的字眼,是炒股之主題,上星期的「國際無車日」及「氣候變化峰會」先後將環保推上更高層次,由膠袋稅、熄燈、不吃肉、節育、單車代步、不用膠樽……手法不拘大小,但在互聯網討論區亦可看出一些反響聲音,並非所有人都願意犧牲一些生活上的便利,然而這關係全球和子孫後代的福祉,以現金流折讓(discounted cash inflow)計算,今日付出的代價輕如鴻毛。
中國承諾減排 美無路退
國家主席胡錦濤勇於承諾未來的減排目標,逼得美國無路可退。美國有苦自己知,每人擁有不止1部汽車,何來減排?布殊厚着臉皮不肯動筆簽《京都協定書》,變成眾矢之的。全球減排兩大希望是電動車和核電,電動車發展尚未成熟,核電是無可再逃避的選擇,七九年的三里島洩輻射事件令美國人「30年怕草繩」,看《The Simpsons》長大的人或談核色變。現時美國僅有兩成發電採用核能,與法國的80%有很大差距,中國現正加緊興建核電廠,這兩國難以洗脫「污」名,但肯定有進步空間。
還有一種氣體最近被歸咎為溫室效應的「元兇」──動物放的屁(含二氧化碳和甲烷),尤其是反芻動物的牛和羊,環保組織提出的數據一向都是語不驚人誓不休,但「信徒」們愛地球多於愛口腹,除了吃蔬菜(當然是有機)之外只可吃魚和海鮮(據稱魚不會放屁)。不過,此項呼籲相對地低調,因為全球的畜牧業和飲食業不會讓你得逞。
True but sad,今年的碳排放減少是經濟衰退的「成果」,香港空氣改善亦是拜廣東工廠停工所賜。誰相信環保可與自由主義和消費主義並行不悖?「不浪費」怎消化各種產能過剩的商品?
先下手為強徵收碳關稅
歐美力倡的「碳關稅」就被視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美國最新《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提出在二○一二年後,如果進口產業產地的行業溫室氣體排放量高於美國同業,則有權對這些產品徵收碳關稅。可是,中國在胡錦濤發言後隨即由財政部建議在5年內開徵碳稅,這種做法是「先下手為強」,原因是世貿規則不能對同一東西進行雙重徵稅,如果中國已自行徵收碳稅,其他國家就沒有理由重複徵稅。當然,這不過是數字遊戲,碳稅加重了企業負擔,可在其他稅收酌量減收一點,就可做到「肥水不流別人田」,中國的做法聰明吧!
(聶世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