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亞軍:區永禧
放棄從醫自設基金
30多歲的區永禧(Patrick)本來是一位醫生,因熱愛投資毅然放棄醫生職業,與幾位朋友一起設立私人基金,目標年回報為20%以上。Patrick形容自己是價值型投資者,很認同「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模式,就是「選出好股,低價買入,長期持有」。
選股如同尋天才
Patrick在6歲時,母親已提議他以利是錢買股票,讓他在幾隻藍籌股中自行選擇,他選了恒生銀行(00011),這算是其人生中第一次投資,至今依然持有,多年來除為他帶來不少股息外,亦讓他更明白長線投資的重要性。
他讀大學時開始看理財投資的書籍,怎料欲罷不能,對這方面產生了濃厚興趣,最後更選擇放棄從醫,一心努力投資。他說:「放棄當醫生完全不覺可惜,人應該趁年輕嘗試另一條想要走的路。」
Patrick形容選股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天才」一樣,要成為他口中的「天才」要通過逾百項條件,如公司的基本因素、管理層、歷年盈利、派息、借貸和現金流等,還要是待股價低於估值才會買入。相比投機炒作,他笑指投機者比他更辛苦,雖然他在買股前要多花工夫,然而一旦入市就幾乎不用再多費神,反而投機炒作者每日要追着股價上落,壓力更大。
曾難抵誘惑慘蝕
一次失敗的投資經歷,令Patrick更確切地執行他的選股原則。有一次朋友向他推介一隻股票,經過幾天密集式的「洗腦」,以及見股價不斷上升後,他亦受「誘惑」買進了該股,豈料最後竟勁蝕收場。從此之後,他提醒自己要遵守原則,不能輕信消息。
公開組冠軍:陳家豪、邱冠燊、林曉灃
拍短片警示勿亂炒
這3位剛20歲出頭的IVE多媒體文憑畢業生,學以致用地以短片形式拍下一個朋友的真人真事,裏面講述一個大學生道聽途說,用政府借來的學費炒股,結果炒燶股票收場。
寧腳踏實地工作
雖然他們在100份作品中脫穎而出,但原來3人完全沒有投資經驗。陳家豪(Mick)坦言勝出除了靠攝影技術和故事的真實感外,也出於幸運,他說自己仍是學生,所以暫時沒有閒錢投資;邱冠燊(Steven)認為「由低做起,體驗生活」比賺快錢更好;林曉灃(Gary)則說「短炒如賭博」,認為年輕人對錢看得太重要,總希望它愈滾愈大,但沒有考慮失敗的後果。3人都覺得血汗錢得來不易,情願腳踏實地工作再享受勞動成果,因此便拍短片勸人不要亂炒股。
學生組冠軍:朱喬立
吸取父親損手教訓
朱喬立(Andy)的父親是一名退休教師,其父在○七年時希望用退休金作投資,結果在偶然的機會下,經銀行職員游說,即場以大部分退休金(100萬元)買了一籃子股票掛鈎票據(ELN),怎料金融海嘯發生,本金虧損大半。Andy當時就坐在父親身旁,參與了整個銷售過程,他為當時沒有阻止父親感到後悔,但事件卻令他對於投資上了寶貴的一課。
月供投資趨保守
雖然突然失去一大筆錢,但Andy一家的生活未受太大影響,因為其父母一直有儲蓄及分散投資,加上平時節儉,故生活上仍應付裕如。Andy除了因此學會認清投資風險,也明白到長線和分散投資的重要性。
22歲的Andy今年剛從嶺大社會科學系畢業,大學時開始用零用錢和兼職所得月供基金及股票。他覺得自己很幸運,經濟負擔較小,父母自小已教導他不要過分追求物質享受,且不要熱衷於賺快錢,所以其個人投資也傾向穩健和保守。
學生組亞軍:盧貴良
程式投資扭轉敗局
現年18歲的盧貴良(Daniel),在14歲時受了《窮爸爸,富爸爸》一書影響,開始沉醉於投資的學問中,並在當時說服家人以10萬元買紐元,賺到2萬元。初試牛刀成功,促使他嘗試更高風險的投資。
穩步增值志氣高
他在○七年開始投資期權,結果賠了四分之三本金,於是他吸取了失敗的教訓,同時設計一些簡單的程式輔助自己投資,他在半年前為家人以10萬元本金買入不同的股票,現已升值逾兩成。Daniel年紀雖小,志氣卻一點也不小,問及其投資目標,他平靜地說:「假如能保持賺錢幅度,10年可賺幾億。」
熱衷投資會否影響學業?Daniel坦言會有影響,如投資期權時,每當下課鐘聲一響便衝出課室,急於看股市報價;但他現在每日也會到自修室,先完成功課才關心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