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稿最惹人注目的變動,是建議將單一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即QFII)的申請投資額度,由目前八億美元調高至十億美元,至於養老基金、保險基金、共同基金、慈善基金、捐贈基金、政府和貨幣管理當局等類機構投資者,以及開放式中國基金等中長期的機構投資者,投資本金鎖定期可獲縮短至三個月,其他類型的機構投資者本金鎖定期,仍然一律保持一年。
外匯局出其不意公布放寬外資的投資限制,在外界看來,無異於出口術托市,為驚魂未定的A股市場定一定神,因為不管以放寬的額度和禁售期計,都只是屬於輕度放寬,新增的投資額度與內地股市目前的規模相比,根本是滄海一粟,利好作用的心理因素大於一切。無論意見稿在完成諮詢過程後,會否如期執行,出口術托市這一招已經初見宏效。
內地自二○○二年正式推出QFII試點,是海外資金投資內地市場的正式渠道。截至今年八月底,共有八十七家金融機構獲批QFII額度,投資在內地的股市及債市。從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軌迹來看,我們歡迎放寬對外資的投資限制,中國作為國際社會重要的成員,隨着金融市場近年急速發展,逐步向海外資金開放金融市場,是其自然和必須走的一步,相信以中國的投資潛質和發展前景,只要開放適當的渠道,解除各種不必要的框框和禁區,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必定一日千里。
不過,究竟單憑擴大QFII投資額度,對於鼓勵外資投資者參與內地市場有多大幫助,頗令人懷疑,因目前為數不少的QFII並沒有用盡獲批的投資額度,反映額度規限的高低並非問題所在,而是外資機構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不足,及中國市場的發展太受政策變動影響,才是必須解開的癥結。如果中國金融市場一如其他經濟環節般,發展時快時慢,經常受制於宏調手段寬緊的折騰,中國金融市場想吸引有質素的中長期資金垂青,並不容易。
內地若有心擴大外資的參與程度,應留意增加QFII的類別,容許不同背景和性質的資金參與中國市場投資,寓「管」於「放」,讓外資可透過更多正式渠道投資中國,此舉既可擴大內地市場的參與者基礎,亦有助當局管理和監察。此外,監管當局亦應該在市場機制上入手,做好把關工作,鼓勵更多優質企業上市,發揮股市融資的主要功能,將市場上的資金分配到有發展潛力和融資需要的企業,並要增加市場透明度、提高市場效率、加強投資者教育,減少一窩蜂行動導致股市潮起潮落的色彩。中國目前的市場成熟度,與這個目標顯然有一段距離。
中國要成為經濟大國,金融市場是重要的橋頭堡,人民幣目前尚未自由兌換,內地金融市場的安全系統仍有待建立,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因素,影響外資參與內地金融市場的積極性。若單靠增加QFII額度,就以為可以吸引更多海外資金來華,結果可能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