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亞洲及全球,股市都在進入調整的走勢,中港市場與外圍存在共性,因為:一方面反映全球股市對復甦的憧憬走過頭,已陷嚴重超買,又同步觸發正視股市的泡沫風險;另一方面對退市策略及通脹預期,引發資金流可能轉而追捧債市、匯市或商品市場,尋找價值處於相對股市抵買的投資。與全球不同的是,中港市場跌得比外圍慘烈,這是因為以往的漲升,兩地升勢尤為急劇,調整也就急劇。恒指由海嘯後低位漲升了近倍,滬綜漲升了逾倍,復甦的憧憬無疑嚴重走過頭,調整的幅度要比外圍大、要比外圍急,就絲毫不奇怪。
其實,資金從股市出逃,也反映所謂復甦的「綠芽」激發的信心還相當脆弱,全球的復甦似是而非是主要原因。相當流行的說法曾認為,中國可引領全球復甦,但中國即使經濟增長率保八,資產市場泡沫化和產能過剩並存的失衡,足以令人懷疑復甦的「質量」。復甦是否可持續嚴重存疑,如何去引領全球?美國亦然,雖然「最壞時刻已經過去」成為共識,但數據時好時差,儲蓄意願高於消費意願,即使復甦也不復當年勇已成定局。歐洲德、法經濟僅小幅回揚,許多經濟體仍處於水深火熱。股市降溫,恰恰是正視復甦未穩的必然調整。
除了外圍宏觀因素以外,中國內在的因素也是調整的誘因。社科院專家認為,信貸資金出逃是股市大跌的唯一原因。理據是信貸資金是銀行借款,比基金和股民資金更不穩定和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集體出逃,而引發信貸資金出逃的導火線是對貨幣政策收緊的擔憂。儘管說法最好有量化數據支持,但上述因果盡在情理之中。沒有上半年估計約一點四七萬億元信貸資金入市,也未必有早前A股的凌厲漲升。
像A股這樣由政策催谷的資金市,其影響不限於製造了滬深的泡沫,港股也得蒙其擾。港股年來受到內地及海外熱錢湧入追捧,同A股你追我趕般飆升,對於市況逆轉市場早有心理準備。個別富豪早言明減磅策略,若掀散戶跟風,出現恐慌拋售亦在意料之中。中港股市成也政策、敗也政策,從市況逆轉得到有力印證。
儘管內地官方出於呵護股市的態度,反覆就「動態微調」加以說明,但也狂瀾難挽。這恰可證明以往由政策市催谷的資金市充滿風險。內地救市將貨幣政策變作撬動資本市場的槓桿,勢必落得易放難收的結局。再加上決策欠透明度,明顯未能藉政策帶動民間的投資和消費,淪為國家財政資源的獨腳戲,資本市場牛市行情,不過裨益了搭順風車的炒作熱錢,沒有為實體經濟造就實質利好。股市調整降臨,亦把政策決策者逼到兩難境地:對繼續托市還是不托市任由其跌引起極大困擾,終嘗政策市的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