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露這一招數是有意圖的。首先是實際需要。主要是第二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大部分銀行有意無意地放慢貸款壞帳撥備。專家評論的說法是,銀行正在進行集體賭博,押注經濟下半年回暖,可把撥備免掉。銀行這麼做令人聯想到早前急於償還政府貸款,又藉少撥備粉飾財報,是為大派花紅創造條件。實際上,資料顯示超過一百五十家銀行,持有佔整體資產百分之五的「有毒貸款」,足以沖銷盈利。華府露招數有意警示銀行:監管有辦法對付你。藉此想對銀行產生阻嚇作用。
其次是求有所交代。銀行償還華府注資,又藉粉飾財務重開大派花紅之門,這在當前市場形勢下,極為招惹民怨,也令政府即使想放縱銀行,也不能做得礙眼。政治上對民意政府要有交代,於是拋出措施,慢慢諮詢、慢慢實施,視民意反應而動,不到不得已都不會動真格的。因為金融海嘯以來,華府對銀行的策略十分明確,保住大的放開小的,生存下來的可望在復甦回暖中繼續抽芽茁壯。在呵護之下,銀行有恃無恐,可以張狂到視民憤若無,堅持大派其花紅。華府要出招,是想逼其收斂。
可見招數與其說是做實事的舉動,不如說是彼此的角力。因為目前的形勢仍然微妙,經濟回暖氣氛,主要由虛擬經濟層面支撐,銀行粉飾財務就如利弊兼收的事情,利就在於可托住回暖的形勢,這是政府想見到的,如果不是銀行做得過分,招惹社會怨氣,華府可能睜隻眼、閉隻眼,即使現在也不過如同發警告溫馨提示,未即時斷了銀行高層的發財路,皆因市勢未穩,政府有求於銀行穩住大局,此時反面鬧翻弄巧反拙。
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金融體制中缺乏監管的弊端,引起美國國內外的關注。美國政府也順應大勢,附和國際改革監管的訴求,但似乎是講多過做,反而在走出危機的救市努力中,華府甚至遷就需要放鬆了監管尺度。譬如,給銀行做壓力測試,遷就銀行而豁免了某些嚴格的標準;又如,允許金融機構放鬆公允值入帳,用其他「合理的價格估算方法」估算自身資產。大開方便之門,結果並不是風險消失;而是將其壓住、延後而已。
銀行業績紛紛報喜,最大收入是來自交易和投資收益,既不能說明經濟復甦帶動業務向好,也不表示銀行比以往更穩健。事實上,救市放鬆鐵腕監管的現象不獨美國,各國不同程度對銀行都有呵護的措施或招數,使虛擬經濟得以走在實體經濟之先。美國現在做的,儘管未有決心痛下殺手,但不讓金融機構過度放縱以致重蹈覆轍,有必要收緊規矩匡正。需要做這層工夫以防危機重演,全球各國不在例外,而且要比美國更大決心,更講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