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迷債事件發生以來,的確為銀行帶來沉重的壓力,但過去銷售迷債以及其他結構性金融產品過於冒進,本身也沒有弄清楚雷曼迷債其實並非一般向為投資市場所熟悉的傳統「債券」,而是經過包裝冠以「債券」之名,卻蘊含極高風險的衍生類投資產品,同時也沒有意識到並不適宜無衍生產品投資經驗的客戶投資。
矯枉過正 窒礙發展
這次情況不同的是,人民幣零售債券乃屬傳統的債券,並不含有任何衍生產品的元素,因此並不複雜,雖則債券投資也存在一定風險,例如發債機構一方的財務安危、市場息率與貨幣匯率的變動等,都足可影響債券持有人所持債券市值,但終究是一般投資債券的人士應有的最低限度的認識,出了事也沒有人可以抵賴,與結構性衍生產品的複雜性豈可相提並論。
無疑這次發行的人債本身有些地方特殊,也讓銷售銀行不敢按一般對傳統債券的慣常做法,把其評定為「低風險」產品,而是以「中至高風險」視之。然而有關人債終究是比較簡單的投資產品,並不複雜,煞有介事的把銷售程序複雜化,拖慢銷售的步伐,讓申購的投資者大感懊惱,顯然是有點矯枉過正,如果維持這個做法,遲早會淪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大笑話,既不利傳統債券市場的發展,也影響日後各方在市場發債集資的機會,包括行將出台的官債銷售。
若日趨功利不正常
雷曼迷債的風風雨雨,既損害銀行與客戶間的感情與互信,令雙方最終站於對立面,復令銀行業此後於銷售金融投資產品的時候如履薄冰,生怕重蹈覆轍,遭受客戶追討,這實非始料所及。事實上,銀行若捨棄傳統穩健作風,不再專注傳統業務,也不再關顧客戶權益,一意只往豐厚的佣金利益去看,引領甚至鼓勵客戶進行投機式的買賣,顯然是與銀行業予人穩健,與客戶一同成長的形象有別,亦是銀行業惡性競爭,社會風氣日趨功利之下,金融業的一個極不正常的發展。 (作者為持牌註冊人士)(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僑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 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