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信貸狂症要醫 內地結構調整勿誤

人行破例公布上月貸款數據,高逾萬五億的增量震動市場。最耐人尋味的,反而不是「天量」增貸的數據,而是這一舉動背後的動機。踏入今年有哪一個月的增貸量,不是壓倒歷史上任何同期月份的增量?六月增貸再多些,不見得就很意外,人行急着宣布數據,而且公布存款的單月紀錄性增量,擺明顯示貸款的流向「有問題」,這種自暴其醜做法,想必有深沉的政策含義。

對於信貸增速迅猛,外間抱持兩種觀點:一是力指其製造通脹、資產泡沫的風險,要收緊銀根;二是由此釋出訊號,貨幣政策進入微調操作。這些觀點有傳統經濟理論支持,完全是基於常理的說法,然而不一定切中政策意圖,因為上述觀點忘記了「非常時期、非常手段」的原則。全球進入超低利率的時期、印鈔的時期,貨幣政策已不止於寬鬆,到了放任的程度。中國開放信貸是順應全球大勢,拒選擇不惜降至零息,而選擇谷信貸而已,別人在用非常手段,中國不過也在用非常手段。

谷信貸谷起資產泡沫是既成事實,很難相信央行及決策者視而不見,或者對風險無知,相信這是政策目標之一,是「信心比黃金重要」的策略落實。實際上,同全球的實體經濟無起色,虛擬經濟呈好景,亦是互為輝映的。決策者認為眼前的威脅是通縮,即使預見到通脹降臨,眼前也要先迎戰通縮。滬綜指一千八百點,脫離中國經濟實際,應當被拉抬起來,問題是到何等水平才適合,即使容忍泡沫亦須掌握限度。人行搶先發布月度數據傳遞出訊息:到了目前限度不欲再谷,希望穩住。

官方言論顯示,央行無意使放鬆銀根的政策逆行,或者會實施「窗口指導」式的監察,防止冒進、罔顧風險的操作,但不會收緊較鬆的信貸環境,尤其在全球仍湧動第二輪救市呼喚時,政策逆行比維持穩定更容易傷害經濟。信貸由狂濫回歸理性,到適量穩定增長的同時,提高貸款的「質」,避免積聚起風險。非常手段有非常作用,亦要防範非常風險。

到目前為止,不難發現中國的經濟基本面,不見得比危機中心的美國好。有數據顯示,內地貨幣投放遠高於美國,都在撒錢,不同的是美國靠印鈔機,中國靠銀行「蓄水池」,日後通脹一旦冒現,中國只會比美國厲害些,而不會比美國好些。另一相似之處是,股市表現向好,中國比美國更甚,不僅動力更強,還是股、樓齊鳴,論泡沫中國比美國更勁。而兩者又同樣面對實體經濟難振,中國啟動基建比美國有效率,但失業率得不到改善的現實,和美國沒甚麼異樣。

全球有一種預期大行其道,就是中國率先復甦。中國官方及學者也一再強調可「保八」,但從基本面而言,未有從貨幣及資產泡沫退出來的迹象,也沒有實體經濟紮實的復興,以及失業得到根本改善,所謂復甦不過是短暫的泡沫繁榮。當中國結構調整仍然舉步維艱時,即使「保八」報捷,也不意味着解決持續發展的梗阻,反而成為一帖迷藥,可能使當局對經濟發展的隱患失掉警覺。起勁鼓吹中國率先復甦,非但不是好事,反而當心起到反作用。目前信貸增長到了節骨眼上,是降低谷增長衝動,利用既有的「好景」,考慮引導經濟走向結構均衡良性循環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