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人士對此有不同的解說,我們認為招標結果與發展商對後市的評估未必有太大關連,反而項目本身的獨特條款,例如環保、保育和活化社區的元素,市建局更定下分紅條款,限制發展商的利潤,令部分發展商知難而退,招標結果不算十分熱烈。
資料顯示,利東街項目的地盤面積為八萬八千五百方呎,地積比率為九點四倍,可建總樓面面積約八十三萬五千方呎,可用作住宅及商業用途。由於發展規模龐大,而且地皮位置優越,市場估計整個項目的投資總額逾八十億元,項目成價足以成為後市指標。
從利東街招標的反應可見,即使是優質的土地項目,若附設諸多條款和限制,必定影響發展商的參與意欲。利東街屬於市區重建項目,要兼顧多方面的利益,有其獨特的一面,不能與其他市區地皮相提並論,但如果港府在土地供應上設定太多不必要的障礙,影響發展商的參與意欲,則大有檢討的必要。
值得留意的是,同樣擁有不少優質市區地皮的勾地表,五月份繼續錄得「零勾地」申請,是三月份以來連續第三個月「交白卷」,即使將二月份勾地被拒的個案也計算在內,由去年九月至今仍然沒有一幅土地可以成功從勾地表申請出來拍賣,反映在發展商眼中,勾地表制度所加諸他們身上的枷鎖,較諸市建局的重建項目更大,令他們完全提不起興趣探路。
事實上,過去兩年,大型發展商幾乎已放棄透過勾地制度增添土地儲備,他們增購土地資源的途徑,除了市建局旗下的項目外,主要來自港鐵上蓋項目招標,以及申請補地價將旗下大批農地改變用途,發展為住宅或其他物業類型,中小發展商則較多傾向在市場收購私人物業重建。由此可見,發展商對土地的胃納一點也沒有減少,他們對勾地表的地皮失去興趣,是制度使然,與市場的變動無關。
弔詭的是,地政總署今年年初因應樓價下跌,修訂補地價的估價基準,全面調高預計發展商的邊際利潤,一般住宅由過往一成調升至兩成,變相調低發展商支付的補地價金額,提高補地價的誘因。港府一方面強化補地價機制,一方面繼續弱化勾地機制,是否有其策略上的考慮,外界不得而知,但我們認為涉及土地供應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發揮其應有作用,為本地樓市發展提供合適的土壤。土地供應的機制行之有效,不僅有助加快落實建築工程,對於本港經濟亦是一支生力軍,令苦陷衰退的整體經濟保持一定的活躍程度。
樓市有其本身的升跌規律,理順土地供應機制,不會改變樓市的變化規律,但提高市場供應的效率,發展商可以更快回應市場的需求變化,對本港樓市長遠和穩定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本港經濟已經陷入衰退,港府官員在苦思各種振興經濟措施之餘,不應對於他們加諸土地供應的眾多障礙視而不見,須盡快理順整條生產鏈,令本港樓市發揮其應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