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商品圈二:中國買盤支撐商品市場

中國企業收購海外企業再次觸礁,本以為可藉着金融海嘯,擴張海外版圖,同時保障中國資源來源,怎料有人過橋抽板,重拾集資能力後便反面不認人,寧可與同聲同氣的競爭對手組成同盟,也不願賣股予中國。

這次收購失敗,相信再次令中國企業家明白,倚賴收購始終存在風險,要確保擁有足夠資源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相信還是要靠自己。

暫仍難自給自足

靠自己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大規模提高產量,令中國可減少倚賴進口,甚至做到自給自足。我們見到中國政府也的確有此打算,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中,也有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或增加資源生產的項目,但由於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實在太快,恐怕單靠自己,只能滿足小部分的資源需求,向海外進口未來仍是難以避免。

增加儲備作籌碼

倚賴海外進口,價格及產量始終不能由自己控制,再加上部分重要資源可能由一些對中國態度不友善的國家操控,供應方面仍然存在變數。為了增強本身的議價能力,適當地於各項重要資源上增加儲備,預期將是中國政府將會採取的態度。

近年中國積極增加戰略石油儲備,固然是最佳例子,而中國國儲局於今年年初大量於海外採購資源作為儲備,相信也是為了增加討價還價的籌碼。

這次海外收購失敗,再次反映中國威脅論仍然於西方國家大有市場。即使中國政府於這次金融海嘯中,全力配合各地的拯救行動,繼續義無反顧地購買美債,但似乎仍未能改變這種敵視態度。只要這種氛圍不作改變,中國企業於海外的收購行動將舉步維艱,不能靠自己的資源,便必須建立戰略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換句話說,中國買盤將繼續成為推動商品價格的重要元素之一,只要是中國需從海外進口的資源,價格恐怕仍會持續波動。

需提防調整風險

當然,大家不要當中國買家是傻瓜,特別是當他們已於國際市場上受過教訓,吸取過經驗後,已不會無節制地瘋狂掃貨。當價格偏離合理水平甚至出現泡沫時,他們也會忍一忍手,等待價格回落才會趁低吸納。

近日有消息指,中國買家因價格偏高取消購買多個貨櫃的大豆,而銅價於5,000美元以上也似乎缺乏動力,應是採購行動放緩的最佳證明。現時,無論中國或全球的資源需求仍然低迷,但商品價格卻經已率先大幅攀升,看好的投資者應提防樂觀情緒一旦扭轉,所引發的調整風險。

亞達盟環球期貨副總裁 潘志偉

投資要精明 助你成為投資達人
詳情瀏覽on.cc《精明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