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港交所與滬競爭 內地國際雙線發展

港交所正式公布李小加接任行政總裁,及交接班的過渡安排。但市場之內有關的爭議顯然一時未能平息,主要涉及:一是對李小加勝任的懷疑,另一是對遴選操作的質疑。雖然有關任命已「生米煮成熟飯」,不存在推翻初衷這樣的機會,但當局消除市場疑慮,肯定有利於李小加融合於其職任,也有利於港交所度過管治交替的風險期。

正如我們一向擔心的,當上海啟動兩個中心戰略之際,適逢本港金管局、港交所舵手交接,是管治過渡期的困擾,從而造成市場對人選的深度關注,因為涉及到未來發展策略的成敗。眾所周知,李小加被選到這個位置,他的國際視野、內地人脈毋庸置疑,捨高薪競任,其使命感也不難想見。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來兩地高端人才,處於活躍的互動中,例如史美倫及沈聯濤先後到內地擔任中證監高職,甚至任志剛未正式離任已傳會出任人行顧問,現在有內地背景的人才滲入本港金融要津,是否為兩地融通的互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港交所掌門遴選,更賦予長遠策略考慮,是否有利香港仍待考證,但只將唯一候選者呈入董事局審批,終究對市場欠充分解釋。

李小加刻意強調自己是「香港人」似無必要,市場不是出於非我族類的排他心理對他抱疑,事實是他縱然八面靈光也有兩大短處:一是缺乏實務經驗,二是未必能同本地經紀調和。當然港交所留任營運總裁等職務,對李小加履任後適應實務加上保險。當年鄺其志以政府官員身份空降港交所,掌舵任內電腦系統屢屢失靈,頗令金融中心形象受損,最後「仙股事件」成為他下台的導火線,可見技術實務經驗並非不緊要。況且證券無紙化、交易系統提升緊迫,留給接棒者學習適應的時空有限。

李小加極強的投行背景,成為他同本地經紀融合的疑難。港交所一向被人質疑,過分維護投資銀行,而忽略中小經紀,現在把一個從事投行十多年的人物,推到舵手位置,難免令本地中小經紀不安,因此業界明確提出平衡各方利益的要求,今後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無疑是李小加管治上的敏感考驗,不容稍有疏忽。

事實上,作為港交所掌舵人,在策略上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平衡,就是融合內地和國際化俱要卓有成效。因為港交所面對上海的競爭,本就是來自雙向的,一方面在內地市場上存在拓展業務的競爭,另一方面由於上海定位國際金融中心,又銳意搞國際板,故在拓展國際方面,也將進行競爭。港交所掌門若具國際視野,亦具內地人脈聯繫,有條件左右逢源固然最理想。李小加表明會遵循港交所奉行的策略目標,例如發展新興市場的伊斯蘭地區、俄羅斯及東亞地區,但這個目標港交所講了多年,進展並不大,到李小加接任,內地及國際如何雙線發展,交出實績仍是關鍵。

今次港交所繼任人遴選,只推舉唯一候選人,而且董事會臨時修改議程,提前一個月通過任命,未正式公布任命,李小加早於上月中向摩通呈辭。一系列動作背後,有人指出這是迫切開啟具法律界背景要員治市的時代,是否預示着強化監管改革,在金融動盪風險下,銳意維繫金融穩定的考慮。實際上,當國家欲倚重上海的時候,仍需要香港作為離岸的金融中心,尤其人民幣加速國際化,如何保障金融安全,香港證券業監管有改革的餘地,也是避免同上海競爭不進則退的必要努力。這是否新班子的策略目標,外間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