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本港經濟形勢異常險峻,陷入非一般的衰退,由普羅市民至專家學者早已心中有數,不少分析員更多次提出警告,預期首季經濟大幅急挫。一直昧於形勢,不肯將危情如實相告的,其實只是掌握充分數據的港府官員。不認不認還須認,財爺在二月底宣讀預算案時,還堅拒調低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認為香港受外圍因素的衝擊有限,現在則推搪全球不少政府均錯估形勢,企圖淡化自己誤判形勢的錯誤,一方面顯示港官全無自知之明,對本港經濟發展脈搏的掌握亦甚差,危機當前,屢次顯出進退失據的窘態。
無可否認,金融海嘯威力深不可測,令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一再跌眼鏡,需重新調整其預測,但像港府那樣在短短三個月即打倒昨日的我,將下調幅度一下子擴大三點五個百分點,確實「技驚四座」。須知經濟預測並不是玩數字遊戲,關係到政策制訂和資源調配,無論是國基會這樣的跨國機構抑或是各國政府,錯判經濟前景都要付出代價,輕者延誤給予適當援助,重者更可能令經濟體系的創傷惡化,返魂乏術。
本港經濟能否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復甦,固然是言人人殊,更令人擔心的是,經過這一役之後,香港經濟的增長亮點和動力何在?新一輪復甦靠甚麼支持?香港是開放型的市場,出口佔本港經濟相當比重,美國和歐洲市場更是香港出口的命脈所在,可是一場金融海嘯,令美國以往超前消費及靠借度日的消費模式全面崩潰,消費力大不如前,對今後全球經濟增長勢必產生劃時代影響。香港目前面對的不僅是經濟周期的盛衰循環,更可能是結構性衰退,若不調整經濟結構配合,經濟將會長期低迷。
香港另一主要經濟支柱是金融業,股市和衍生工具市場過去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為香港贏取不少國際上的美譽,可是在金融海嘯爆發以及內地明確敲定在二○二○年將上海打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後,情況已出現質的變化,港官再不能以舊有思維模式處理,認為香港的金融發展優勢可以長期保持下去。
姑勿論有分析認為內地法制未完備,金融硬件和人才軟件都不足夠,要在未來十年左右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只會是拔苗助長,欲速不達,絕難威脅本港現時的地位。但不可不知的是,內地政府行政效率極高,說做就做,哪怕上海將來的金融中心只屬於粗獷型的發展,以中國屆時的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上海對區內以至全球投資者都是極具吸引力的地方,對此香港必須嚴陣以待,絕不可等閒視之。
強敵當前,香港固然不能放鬆發展金融業,必須深化和優化現時的市場架構和監管模式,無論怎樣艱難,香港也須保持本身的優勢,這既關係到香港的生死存亡,對促進內地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益處。除此之外,港府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探索其他可能的出路,令香港經濟保持繁榮穩定。港府對此固然責無旁貸,這也是與全港市民息息相關的課題,大家必須全力以赴,共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