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股改上市,四大國有銀行個個深閨待嫁時,成為外資追求的對象,到契約期滿,外資不再「談戀愛」求去,留下值得探究的課題。在中方角度,傾向認同外資基於自身財務壓力,需要班資回救才急於拋售套現。這個說法頗有自詡身價,推諉於外資割愛皆因事出無奈。當中雖有事實,但絕不是那麼單一。
外資夥伴離場出走,除了套利解困之外,彼此合作困難也是原因。中方經常抱怨外資功力深厚,卻不能幫助解決本地經營難題,亦未能就發展國際業務提供意見;外資夥伴也對中方不諒解未熟悉國情,以及難以實際發揮業務影響力失望。各有各怨,使雙方合作距當初提升管治的設計目標甚遠。從內地的輿論可見,減持潮困擾時,中方頗有何必當初的悔意。
除了悔意還有不忿,因為外資夥伴揮一揮手告別,都帶走豐厚的利潤。當中不忿,透過「賤賣資產」的質疑,加深了悔不當初的認同。事實上,中國當局誤解了外資夥伴的「誠意」,自以為一門婚事可以「白頭到老」,對國際投資者天賦「唯利是圖」的靈魂,缺少應有的戒心。在海外「不與股票談戀愛」的信條面前,盡顯理念差異及不合主流。
減持潮困擾一來,加上外資自身千瘡百孔,國際排名紛紛被國有銀行取代,無形激起已為天下先的自豪。回顧國有銀行這一段歷程,內地業界或決策者可能跌入兩個走極端的失衡心態:一是全盤否定外資引導接軌國際的作用;另一是自以為經營優越,可以海外合縱連橫。當中核心是未能正確認識自身競爭力。
銀行核心競爭力來自良好公司管治、頂尖金融人才、多元化業務提供穩定盈利。美歐銀行憑上述優良質素稱雄於世。國有銀行剝離不良資產、改制上市以來有很大進步,但管治、人才、業務,沒有一項可以佔優,其表面可稱道的業績不過是有賴國情及政策而得,同外資銀行的差距,並不會因金融海嘯而抹去。
國有銀行上市後,一直沒有改變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行政式管理常常排擠公司管治原則,管治遠未符國際規範。本來外資夥伴存在,可以稍為沖淡一股獨大的色彩,牽制行政式管理,外資夥伴撤離後,若由國家資本接手其股權,更是結構改革的倒退,背離國際化,削弱國有銀行的市場競爭力。
國有銀行雖然是盈利大戶,但除十四家上市銀行外,大部分銀行無錢賺,四大國銀利潤,高度集中的狀況,說明經營上壟斷的特點。儘管其業務倚賴利息和手續費,仍可以賺得盆滿缽滿,利率管制下得央行護航,其存貸息差甚至高於歐美銀行十倍。既使國有銀行輕易賺錢,也在嬌寵之下使其競爭力低下。
講到乘金融危機冒起,內地專家指出,國有銀行是因為金融開放緩慢,僥倖於金融創新嚴重滯後,得以避過危機波及,並非競爭力勝人。金融海嘯不是因為創新出事,而是監管不足出事,在危機過去以後,創新不足勢必拖國有銀行的後腿。總之,外資夥伴撤離雖為套利,也並非沒有對質素局限,投資價值仍次的權衡。國有銀行須自找不足,努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