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式慶拯救消失的武林

香港人對功夫絕不會感到陌生,由金庸的武俠小說,到黃飛鴻及葉問電影系列,以至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功夫巨星,我們沉迷於拳來腳往、飛簷走壁的虛幻世界,只是這麼近,那麼遠,功夫彷彿只存活於紙頁上、光影中,導演王家衞曾說過電影《一代宗師》是關於消失中的武林的故事,如果武林正瀕臨滅種,那麼趙式慶正在拯救武林於水深火熱中。

趙式慶並非出身於武林世家,他是船王後人,華光航業集團董事長趙世光之子,已故船王趙從衍的孫,但自少與武術有緣,八歲開始習武至今,由空手道、南拳、自由搏擊、洪拳到通臂武學,身懷各家武技,由拳腳功夫到探研箇中的文化底蘊,以至投身武術保育行列,式慶把一切都歸結為緣分兩字:「我八歲開始跟師傅練空手道同其他武術,算係一種緣分。到06年我喺香港中文大學嘅人類學系修讀碩士,當時我嘅研究題目係中國南方拳術與周邊社會文化的關係,開始接觸好多唔同門派嘅師傅,其中一位就係洪拳宗師林鎮輝師傅。洪拳係南方武術嘅一個基礎,影響咗廣東省武術發展二、三百年,我覺得洪拳比想像中有更豐富嘅內容同文化,係好值得研究嘅領域,難得林鎮輝師傅不嫌棄收咗我做弟子,洪拳比較務實,好適合我嘅性格。而07年我又認識咗馬明達教授,跟隨佢工作,幫佢翻譯同武術相關嘅重要文件,好自然就開始去做同武術有關嘅保育工作同宣傳。」

嘆青黃不接

式慶慨嘆現今習武的人愈來愈少,由1949年至文革期間很多不同門派的武術傳人南下香港,但隨着香港的經濟急速發展,令傳統武術與社會產生脫節,以及出現青黃不接的傳承問題,他無奈地說:「武林消失嘅面積同量比大家想像中要大,近年受影視影響,係多咗人去學武術,但多咗人去學唔代表文化可以好健全咁保留,依家好多武術興趣班只係限於某類型,以太極、詠春為主,單講詠春喺五十年前有好多唔同詠春系列,廣州詠春、蛇鶴詠春等,但依家淨係講葉問詠春,變咗將其他嘢邊緣化,唔同武術代表咗唔同地域文化。」式慶表示很多權威的武術宗師年紀均在六十以上,每位宗師的身體狀況各有不同,紀錄的迫切性可想而知,近年式慶與城巿大學合作,通過全新數碼科技進行人體3D攝錄,功夫的每一個細微的關節動作都可以完整地記錄。

功夫與時裝

除紀錄工作外,式慶認為有必要重新包裝功夫的形象,故此大膽地涉足時裝界,推出名為「武道本」的時裝品牌,他解釋:「大家諗起功夫,係冇一個具體形象,一般都係着T恤短褲去練功,唔似泰拳會有成套儀式同比賽制服,我哋做文化保育,就係要傳承,要傳承就要年輕人對呢樣有興趣,我練過空手道,知道我着住套道袍時,成個人會進入一種狀態,呢個係着制服可以畀到你。」

跟傳媒關係

式慶視武術為人生一部分,他形容自己性格固執、堅持,與學武不無關係。而宣揚武術,亦間接令式慶打破與傳媒接觸的心理關口,他直言:「我以前好抗拒同媒體打交道,但09年做功夫節要宣傳,當時嘅公關公司強迫我去同傳媒接觸,可以話係過咗一關,對我之後做嘢嘅態度,尤其同媒體方面接觸有徹底性改變,依家唔會用抗拒兩個字,而係有選擇性。」

式慶對文化保育一直義不容辭,人生在世,不知過去就沒有未來,他說:「少數民族文化又好,中國武術文化又好,都係祖輩結晶對大自然與人生嘅智慧,如果唔將佢傳畀下一代,我哋失去嘅唔單止係好重要嘅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係失去咗一個認知如何以正確方式去生活。」已是一對子女之父的式慶稱傳承是談大方向,但也會鼓勵小朋友學習武術,薪火相傳。

遊子回歸

趙式慶心繫文化傳承,至於家業的傳承問題,身為家中唯一兒子的他從來不是野心勃勃,只是當年的閒雲野鶴式生活已不復再,昔日遊子已重新回歸公司業務,他風輕雲淡地說:「我睇好多嘢係緣分,好似我生長喺呢個家庭,由細到大,我爸爸、身邊朋友都話『係你o架喇』,由你出世嗰刻,已經決定咗你要做呢樣嘢,但係近呢十幾年嘅工作經驗令我覺得,人生好多嘢唔係必然,你嘅快樂同擁有嘅都唔係必然,我會隨緣去處理呢啲問題,暫時我嘅家業好穩定,有好好嘅團隊去參與,我嘅參與度愈嚟愈明朗化,喺我唔放棄現有嘅工作情況下去參與,我可以做幾多,係需要時間慢慢去考驗,我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