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經寫道:「京戲這東西,複雜得很呀。就連幾件行頭,那些個講究,就夠你研究一輩子。」難怪成龍坦言京劇在香港沒有出路。
談到如何將師承自于占元的京劇發揚光大,成龍語帶無奈說:「以前京劇受歡迎,係因為當時啲人冇乜娛樂,依家有咁多消遣,仲邊有人睇京劇?京劇唱一句『你好嗎』,可以唱足十五分鐘,由後台行到前台,可以行成半個鐘,依家啲人仲有冇心機睇你?」
時代變遷‧扼殺國粹
不是成龍向京劇潑冷水,而是京劇落在香港這片文化沙漠,凸顯出它的曲高和寡。曾倡導創立香港京劇研習社的包幼蝶指出,京劇在香港發展面對兩難處境:「京劇,唱得不好,就沒味兒,聽就是聽那種味道,台上一拉腔就是老半天。一個音唱足三分鐘,外行人不曉得,要抓破頭皮啦!」
在講求速食的今天,講京劇發展抱負似乎太奢侈,成龍說:「坦白講,抱負真係冇乜,時代變,京劇喺香港冇人睇,喺內地都只係得四、五十歲上咗年紀嘅先會睇,後生嗰輩唔會有興趣學京劇,太辛苦啦!學完出嚟仲要冇出路,我覺得京劇唔可以唔變,唔可以幾十年嚟都係咁樣。」
成龍引述一次親身經歷,指出京劇要發展,就必需要變,他說:「京劇功底對拍動作戲有幫助,但都要睇情況,十年前我拍《贖金之王》,搵咗隊上海武術隊去美國拍戲,佢哋喺零下幾度捱凍扮印第安人,係好專業,但係啲做手同關目仍然係戲台上嗰種,冇印第安人望人係好似演戲大老倌咁眼厲厲㗎!所以話唔可以攞住京劇嗰套,照辦煮碗塞入電影度。」
培育人才‧開枝散葉
成龍更以自己為例,自豪地說:「好似我咁,滿師之後走去學西洋拳、合氣道、跆拳道、空手道、詠春,話時話,我有啲慶幸當年學校唔係正宗嘅戲劇學校,等我可以北派又學、南派又學,甚至連英文都學埋,呢啲基礎對我哋日後發展好有幫助。如果問我想唔想開學校,我敢講個個跟過于占元嘅,都會想,但咁多年嚟,成家班、洪家班一樣有培育人才,你睇依家影圈,好多人都係我哋訓練出嚟!」 (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