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戰反害己身 拜登有苦自知

美國財長耶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仍在徵收的對華關稅,損害了美國消費者的利益,同時耶倫也對前朝政府達成、現階段仍然在審查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表示質疑,認為該協議未能解決兩國間最迫切的爭端。

不少評論注意到,耶倫的表態跟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有很大出入。戴琪早前曾經表明,美國不準備在近期取消對華商品關稅,又明言關稅是「籌碼」,待「時機成熟」時便會與中國展開貿易談判。

由「籌碼論」到承認關稅損己多於損人,說到底也是「形勢比人強」使然。眾所周知,特朗普政府發動對華貿易戰的最主要目標之一,是扭轉貿易逆差,但今年第一季的數據顯示,儘管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創出歷史性新高,但入口美國的中國商品,也錄得迅猛的升幅。特別是美國政府向民眾發放的紓困金,大部分被用於購買中國製造的電子產品與民生用品,變相花錢為中國企業「輸血」。

政敵環伺 難有退路

事實上,美國商界擔心成為華府反中的政治犧牲品,早就不是秘密。波音行政總裁卡爾霍恩最近便警告,中美貿易問題陷入長期僵局,將造成競爭惡果,並促請美國政府與中國接觸時,將貿易與人權等其他議題分開處理。再以美國的汽車業為例,美國對華徵收高額關稅,意味着進口中國汽車零部件價格上漲,最終羊毛出在羊身上,反映在造價上,結果自2017年起,美國汽車出口中國大減約三分之一。

貿易戰殺敵八百,自損三千,這個道理拜登何嘗不懂?他在大選前夕就曾一度聲稱,當選後將撤銷對中國的關稅,但一看群情洶湧便立刻收回,由此亦可反映拜登在對華貿易戰上的矛盾心態︰一方深明這無助於解決中美兩國經貿「失衡」的問題,但礙於「反中」的國內政治需要,不得不擺出「好戰」的姿態。特朗普時期的貿易代表萊蒂澤早就「溫提」拜登,延續關稅政策關乎子孫後代福祉,拜登若從貿易戰戰場上退卻,無異於向特氏雙手奉上政治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