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潮成災難治理 經濟發展代價大

山東青島近海海域的滸苔綠潮災害被指已存在14年,當地政府需年年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進行防治清理,惟總難奏效,今年6月底以來,該處更出現歷來最嚴重的一次綠潮災害,被民眾形容是「大海秒變草原」,堪稱誇張。究其原因,卻是因鄰省江蘇沿海早年迅速擴大紫菜養殖規模,及江蘇、山東兩省的工農業污水排放令水體富營養化所致,事件亦再度說明,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若不注重環保等問題,勢需不斷為此付出各種代價。

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的海上項目舉辦地,青島市當年就曾勞師動眾開展滸苔清理防治工作,2018年青島承辦上合組織峰會,所用場地正是由當年的項目中心改造而來,於是又對滸苔進行了一次嚴防死守;但正如有輿論指出,畢竟這樣的國際盛會不是年年有,故在平時,各方並不會投入相當的精力進行治理,以致情況持續10多年未消。而對江蘇來說,亦知沿海養殖紫菜會造成綠藻氾濫,但誰又能讓其捨棄利益停止養殖?

違規排放 禁而不止

再就是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各地違規排放亂象一直是禁而不止,而沿海、沿江、沿河的化工企業、礦廠、藥廠、水產和畜禽養殖場、垃圾填埋場、農家樂、低端製造的密集分布,更淪為一個個不竭的污染源。這種情況在內地改革開放初期尤為突出,各地都在搞經濟大開發,向大自然要發展,結果解放了生產力,提升了GDP,卻也帶來了觸目驚心的水土、生態破壞,以及加劇了水旱災害、物種失衡等危機;教訓十分慘重,經驗也累積了那麼多,卻總有人一再如故,徒嘆奈何。

就像另一個生態污染危機藍藻災害,從江蘇太湖到浙江的富春江、千島湖再到雲南大理的洱海,都曾為各地帶來長期困擾,久治無功的背後,凸顯的仍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尖銳衝突。不少地方還曾振振有詞地喊出先破壞、後建設的口號。事實證明,他們最終只是有破壞、無建設,只顧攫取經濟利益,留給子孫後代的惟有殘山剩水、千瘡百孔。

在這當中,有些是受「唯GDP論英雄」的大背景影響,亦有屬政府部門官員幹部急功近利或自身無能、短視所致,或是收受了企業的好處,淪為對方保護傘,每每無心環保,對各種違規生產視而不見。此外,有些企業天生唯利是圖,一向無視法規責任,以致想污染就污染,想破壞就破壞,歸根結柢,還是因違規成本太低,處罰力度太弱;破壞完了總需治理,費用之巨不難想像,既知如此,能否別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