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總統立場強硬 勢影響伊美關係

伊朗總統大選結果塵埃落定,前司法總監、屬強硬派的萊希順利當選。另一方面,《伊朗核協議》締約國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會議,談判美國和伊朗重返核協議的條件,萊希上台會否為此帶來變數,備受各界關注。

有分析認為,伊朗在美國多年制裁下,經濟奄奄一息,藉重返核協議爭取美方撤銷制裁,是德黑蘭的當務之急。事實上,在較早前舉行的大選辯論會上,「恢復核協議」是各候選人之間的共識,即使萊希也表示,伊朗核協議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所認可,他本人支持伊朗忠於核協議,但強調只有一個有實力的政府才可推動協議得到執行。至於美國方面,隨着拜登政府將戰略重心轉移至應對中、俄的挑戰,有指五角大樓正從包括伊拉克、科威特、約旦以及沙特阿拉伯等地撤軍。曾任國防部代理助理部長的智庫研究員惠爾巴格分析指,考慮到沙特已提高防禦能力,美國欲透過外交手段化解與伊朗的緊張關係,並減少在中東的軍力部署,可以理解。

多條戰線 難以兼顧

問題是,美方對伊朗的「減壓」出於戰術需要,伊朗方面也是心知肚明。眾所周知,即將卸任的魯哈尼主張跟西方國家建立「建設性外交關係」,結果辛辛苦苦跟多國達成核協議,並對西方社會展現充分誠意,開放國際組織專家檢查相關設施,結果被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單方面撕毀,儘管不論「鴿派」還是「鷹派」,最後話事權還是掌握在哈梅內伊之手,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可信,幾乎已是伊朗各界的共識。而考慮到新上任的萊希,被指在擔任德黑蘭革命法庭副檢察官期間迫害異見人士,在美國制裁的官員之列,兩國的關係相信好不到哪裏去。

幾乎可以肯定,對於華府而言,美、伊關係又走回到奧巴馬時代的困局:即使伊朗遵守承諾放棄發展核武,但華府能否忍受伊朗擴充回教什葉派在地區的影響力(特朗普正是以此為藉口批評協議「太軟弱」而決定退出)?或者是否應該倒過來看,如果不是拜登政府「能力有限」,無法同時應付多條戰線,又怎會對「死敵」釋出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