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骸留完整DNA 揭北美長毛象屬混種

【本報綜合報道】瑞典斯德哥爾摩古遺傳學中心的科學家團隊,近日從超過100萬年以上的長毛象遺骸發現保存完好的DNA並進行測序,屬全球首次,揭示史前西伯利亞曾是兩種不同品種長毛象的家園,而北美洲的哥倫比亞長毛象則是兩者的雜交產物,同時也為長毛象的進化過程提供了新線索。

3隻長毛象牙齒標本是1970年代於西伯利亞東北地區永凍土層發現,團隊從中取得細小粉末樣本及提取了DNA,並以現代大象的基因組為藍本,確定樣本年齡。結果發現,其中兩個標本「凱斯托卡」(Krestovka)及「阿德恰」(Adycha)是草原長毛象,分別有165萬以及134萬年歷史,而最年輕的「丘科奇亞」(Chukochya)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真長毛象(woolly mammoth)之一,約有87萬年歷史。此前,迄今發現最古老的基因組數據來自78萬到56萬年前的一匹馬標本。

「凱斯托卡」及「阿德恰」兩個標本雖然年代相近,但前者的DNA卻截然不同,來自至少178萬至266萬年前歐亞大陸其他長毛象分支的成員。團隊相信,這證明170萬年前的西伯利亞原有的草原長毛象逐漸演變成真長毛象,部分其後進入北美洲與「凱斯托卡」長毛象雜交,產生新物種哥倫比亞長毛象。

學界原本認為長毛象是為適應冰河時代的寒冷氣候,而進化出厚皮毛和其他適應能力,但今次研究表明,早在草原長毛象種群已進化出適應寒冷能力,意味適應寒冷不是進化主因。研究周三已刊於學術期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