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精準圖像 助解太陽風之謎

太陽表面的磁場及電漿活動在太陽風協助下,影響可遠至數十億公里。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早前利用收集到的太陽圖像數據,結合尖端的圖像處理技術後,首次精準觀察到太陽表面的羽狀體流動及細微變化,有助科學家了解形成太陽風干擾的過程與成因。

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科學家烏里斯凱(Vadim Uritsky)領導的團隊,利用太陽動力學天文台(SDO)拍攝的高清晰度圖像,再透過圖像處理技術降低相片噪點,從而發現太陽中的羽狀體,最長可延伸至11.3萬公里,寬度由約3,701公里至7,242公里不等。

破壞力與羽狀流有關

針對2016年7月2日至3日觀測到的太陽羽流,團隊發現羽流的亮度幾乎完全來自小型羽狀體,而後者會各自擺動,表明它們是羽流形成的基石,更可能是太陽風破壞的主要驅動力。有關研究昨日刊於《天文物理期刊》。

太陽不斷釋放能量,從表面拋射高速的帶電荷粒子,形成太陽風,吹遍整個太陽系。地球受到自身的磁場保護,大部分時間免受到太陽風正面吹襲,但是當強「風」吹襲,地球的磁場受到壓迫,有機會影響衞星設施、癱瘓航空交通,甚至破壞在地面的電纜。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