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遠發光類星體尋獲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前日宣布,發現了宇宙迄今已知距離地球最遙遠、最古老的發光類星體(Quasar),完全形成時間可追溯至宇宙大爆炸之後的6.7億年,中心擁有一個質量比太陽大16億倍的黑洞,屬於超大質量黑洞,有助天文學家洞悉早期宇宙中大型星系的形成。

該發光類星體命名為「J0313-1806」,與地球相距約130.3億光年,團隊透過布蘭科望遠鏡發現它的存在,再用北雙子望遠鏡觀測確認為類星體。科學家指出,J0313-1806的周圍環繞着旋轉且過熱的吸積盤,是首次有證據揭示熱氣體以五分之一的光速從黑洞周圍溢出,以及所在宿主星系中有強烈的恒星形成活動。

團體又指,J0313-1806中心黑洞在宇宙早期就吸積大質量,為黑洞形成的「直接坍塌」(direct collapse)模型提供了證據。通過測量J0313-1806的光度,科學家計算出中心黑洞平均每年吸收相當於25個太陽的質量,目前仍處活躍吸積階段,釋放的熱量及風力將在未來推遠星系中的氣體雲,導致黑洞因無法進一步吸收質量而停止發育、星系周邊恒星誕生減緩。

兩華裔參與研究

參與今次研究的包括亞利桑那大學的兩名華裔科學家王飛格(Feige Wang)及樊曉輝(Xiaohui Fan)。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