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投協創契機 北京突破美圍堵

中國與歐盟剛達成《中歐投資協定》,輿論普遍認為,中國透過協定進一步突破美國的圍堵,增加與美國角力的籌碼。

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儘管歐盟之前聯同美國圍堵中國,但歐洲經濟不景,中國則是疫情下經濟率先復甦的主要大國,反觀美國,去年第2季GDP下降超過三成,是該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幅度,兩相比較之下,歐盟靠攏中國,乃題中應有之義。

諷刺的是,美國在特朗普主政的幾年裏,跟中國的貿易戰不斷升級,原本應該走「聯歐制中」路線,但華府卻反其道而行,這邊廂不斷威脅對歐洲貨品徵收高額關稅,那邊廂跟中國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得到中國市場讓步的好處,歐洲人不甘為山姆大叔所利用,加速與中國磋商投資協定。

這也難怪,在搶佔中國市場方面,歐、美其實是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夥伴。根據《中歐投資協定》,中方承諾向歐盟取消投資壁壘,開放包括飛機製造、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而歐盟則對中國開放再生能源等戰略性產業。談到飛機製造業,歐洲的空中巴士和美國的波音近年連番惡鬥,雙方互相指摘對方補貼,如今空巴在中國市場搶先一步,對波音來說無疑是重大打擊。

開放市場 互惠互利

眾所周知,疫情下全球航空需要降至冰點,唯獨中國在提倡「內循環」下是個例外。有業界人士估計,中國未來20年民用飛機的市場總額,將達到1.4萬億美元。以空巴的A319客機為例,該機種屬中小型號客機,亦不涉及尖端科技,反正國產客機未必能滿足國內需求,若空巴擴充在內地設生產線,不僅就業職位有所增加,收益分帳亦相當可觀。

同樣道理,若有更多德國汽車、法國奢侈品在中國設生產線,振興歐盟經濟的同時,滿足中國市場需要,互惠互利,其中德國卓越的機械製造業就可幫助中國製造農具、收割機等,以提高收成,相信可紓緩中國面臨的糧食壓力。不管怎麼說,加強與歐盟合作是突破美國圍堵的必由之路,中國應趁今次投資協定的契機擴大影響力,避免受制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