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0年歷史早粟遺存湖北出土

【本報綜合報道】內媒近日報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屈家嶺遺址取得階段性考古成果,該遺址出土了距今約5,600年的33粒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專家認為,這是長江中游經測定證實的最早粟遺存,是北方旱作農業傳入長江中游的最早證據。

2015年開始,為配合湖北荊門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聯合考古隊對遺址展開新一輪考古發掘。期間,植物考古工作者在屈家嶺遺址各時期遺迹和文化層採集392袋土壤樣本,上自新石器時代的油子嶺文化時期,下至戰國晚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羅運兵說,屈家嶺遺址是長江中游最早發現、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專家在該遺址發現大量農作物種子,亦從紅燒土殘塊中發現稻穀痕迹,以及為數甚多的酒器陶杯,全部都是當地進行穩定農業生產活動的證據。

目前關於先秦時期農業的研究普遍認為「五穀」為水稻、粟、黍、小麥、大豆。結合近年對湖北江漢平原地區石家河遺址、城河遺址、紀南城遺址等的植物考古研究,考古工作者認為,最遲在東周時期,該地區已出現「五穀俱全」的農業種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