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引發新疫潮 常態防控需落實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自本月十一日爆發新一波疫情反彈,累計已錄得近三百宗本地確診個案,有國家衞健委疾控專家稱,目前北京的疫情已趨平穩,以新發地市場為傳播途徑的疫情傳播鏈已基本被阻斷,即將進入「掃尾期」。惟截至昨日零時,北京再新增十七宗本地個案,比前一日的十一宗還要多,令人質疑該傳播鏈是否真的這麼容易阻斷,疫情「尾巴」到底會拖多長?

正如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所說,北京此輪疫潮非經野生動物傳播,但傳染源可能是已感染的物品或人,譬如一些黏染病毒的物品在低溫環境下可保持較長的存活時間;或是復工復產後去過其他疫區的新發地經營者、購物者,可能早已感染,將病毒帶入了新發地,或是從新發地帶出去。當局此前通報兩宗無新發地接觸史病例,稱患者曾因去過公共廁所而中招,更加說明病毒傳播途徑及方式難以捉摸。

無掩雞籠 防疫漏洞

本輪疫情爆發最初,曾有說三文魚等冷凍食品乃至市場所用的砧板都發現病毒,一時間惹得人心惶惶,更連累三文魚行業生意受挫。問題是,當局既然知道冷凍食品可以攜帶病毒,為何不及早防範?不論國內還是國外市場提供的冷凍食品,此前是否做過檢疫工作?如果沒有,這便是又一個重大防疫漏洞,就像吉林省舒蘭市早前爆出的疫情反彈,當時有說是通過警員的衣物進行傳染,而這些問題本應成為防疫常識,而不是令其變成防疫死角、漏洞。

至於「人傳人」,亦不是不可防,至少從目前來看,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還是做得很好,沒有像北京這樣出現疫情反彈,既然別的地方可以做到,為何北京做不到?其實原因並不複雜,至少從已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新發地市場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方面做得很不足夠,有經營者早在本月四日就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每日進出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何未被發現?市場的防疫措施又是如何落實執行的,都令人不無疑問。每日上萬人出入的地方,防疫本應嚴守不放鬆才是,結果卻像無掩雞籠,根本說不通。

廣東當局早前發出緊急通報,說已有一千五百多名與北京新發地有關連的人士到來,惟只能追蹤排查到三分之一,其餘一千人則成了「計時炸彈」。疫情並已傳至河北、遼寧等數省,進一步擴散的風險仍然存在,這種情形下又何談基本阻斷新發地疫情傳播鏈?誰都明白,復工復產乃大勢所趨,必須邊防疫邊恢復經濟生產,否則即使躲過了病毒,也會被餓死;歐洲各國亦面臨同樣情況,近期紛紛為復工鬆綁,結果又令疫情復熾,所以需要各方切實吸取教訓,不能再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