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掀海嘯致生物滅絕

古生物學家多年來認為,地球在六千六百萬年前遭小行星或隕石撞擊後,漫天塵土遮擋陽光,令周圍變冷造成生物大滅絕。惟美國研究人員在北達科他州一個內陸湖遺址,經過六年挖掘及研究後提出新理論,認為隕石撞擊地球後,造成相當於黎克特制十一級地震,令該湖產生巨型「海嘯」,將湖中生物沖上岸,再與陸上許多生物一同淹沒。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古生物學家迪帕爾瑪(Robert DePalma)與歐美同事組成團隊,研究在北達科他州名為塔尼斯(Tanis)的內陸湖遺址出土的多種化石,包括魚類、昆蟲、哺乳類,恐龍及植物等。結果發現,化石上均覆蓋了厚厚的、普遍存在於小行星或隕石的銥元素金屬。

化石證含玻隕石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化石中含有不少玻隕石;玻隕石是海洋或湖泊中的岩石被撞擊後熔化,再噴射到大氣中,然後如雨點般墜落地面冷卻形成的玻璃狀礦物。

團隊分析化石年期後,推斷該處在白堊紀和第三紀間,遠在八千公里外的墨西哥猶加頓半島被小行星或隕石撞擊後,在短短十至二十分鐘內,令塔尼斯湖產生兩次如十一級強力地震造成的湖震巨波,將所有生物瞬間淹沒。有關研究結果刊於本周出版的《國家科學院學報》。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