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騷亂星火燎原 外媒搞雙重標準

法國「黃背心」示威持續多個星期,首都巴黎等地連日來陷入騷亂,並造成多人死傷,這也是自一九六八年以來,對巴黎造成最嚴重的破壞,當局最終跪低收場,宣布暫緩調漲燃料稅。

這場騷亂的導火線是加徵燃料稅,意外觸發底層民眾對長期貧富不均的怨氣,亦顯示「環保」並沒有免費午餐,誰為潔淨的空氣買單,不僅是個敏感的政治議題,亦大大考驗領袖的政治智慧。對於巴黎當局的讓步,一向否認全球暖化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不失時機地「抽水」,稱《巴黎協定》是個敗筆,因為它導致負責任國家能源價格上漲的同時,卻幫助一些污染國家「洗白」。

除了環保的「代價」,今次法國騷亂亦凸顯西方主流媒體的雙重標準。正如有人留意到,包括英國BBC、路透社以及美國VOX電視台等,均以「暴亂(Riot)」形容抗議活動,並用「暴徒(Rioters)」形容示威者;反觀五年前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同一批媒體卻紛紛用「革命」,而且還鼓勵示威者推翻時任總統的亞努科維奇。

非親西方地區即稱起義

今次法國「黃背心」騷亂,同樣有示威者高呼「馬克龍下台」,有西方評論界人士在社交網站發文直斥抗議者玩火,儘管馬克龍的民意支持度已跌至百分之二十多,西方輿論界仍認為應尊重民主機制。

顯而易見,問題關鍵不在於騷亂的性質,以至示威者的訴求是否合理,而在於發生的地點,只要不是親西方的國家,一律視之為「起義」(先不說西方是否透過各種基金會乃至「非政治組織」在背後策動),難怪有網民揶揄說,如果當年的「阿拉伯之春」顛覆區內政府有其正當性,阿拉伯世界為何不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趁機會搞一個「歐洲之冬」?

對於西方媒體的雙重標準,中國人早已領教過。幾年前雲南昆明發生恐怖襲擊,部分西方媒體在報道事件時,在「恐襲」一詞加上引號;更早的北京奧運聖火傳遞期間,CNN記者公然誣衊中國出錢僱人「造勢」。特朗普一再抨擊CNN搞假新聞,並計劃設立「官台」提供更客觀的報道,看來狂人還是有幾分「自知之明」。